“俺家的院墙被扒了,这不是成心砢碜人吗?”河南周口市淮阳区郑集乡七里庙村村民老张怒气冲冲来到村警务室,拉起“村儿警”赵建强就走。
赵建强是七里庙村警务室专职辅警——“村儿警”,忙活的事就是调解村里的矛盾纠纷。老张的烦正是他要解的难。
安抚、倾听、登记、调解、和解,早9点忙到晚12点。摸黑儿往家赶,路边小店都关了,赵建强只好给自己泡了碗面,安抚早已饥肠辘辘的胃。“宅基地纠纷大意不得,这事可大可小,是好多恶性刑事案件之源。”赵建强说。
延伸警务触角,推行“一村一辅警”
淮阳区前身是淮阳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区,人口多、警力少,治安状况复杂。如何将大量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
为下好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先手棋”,2021年起,淮阳区全面推行“一村一辅警”制度:在每个村建立高标准警务室,安排一名辅警驻村,吃住都在村里。“过去村民发生口角,等警察赶来至少要20分钟。如今,辅警5分钟就可以到家里来。”王店乡朱庄行政村梁爱华高兴地说。
“村儿警”反应如此迅速,处理如此娴熟,秘诀何在?
“村儿警”招录,除了政治素质和年龄学历等要求,还有一条硬杠杠——必须扎根本村,专职专业。“一是达到人熟、地熟、情况熟,堵住农村治安防控盲点;二是24小时在岗,及时化解纠纷类等非警务警情,节约了警力资源。只有情况熟、防控早,才能反应快、兜住底。”淮阳区副区长、公安局局长王乾辉一语道破。
怎么把专职辅警变成矛盾防控一线的“战斗堡垒”?这既需要“绣花功”,又必须找准“落针点”。淮阳区积极开展“五星警务室”争创活动,将评选上“五星警务室”作为专职辅警转为正式民警的优先条件之一,让专职辅警在政治上有待遇、生活上有保障、精神上有激励;建立“红、黄、蓝”三级评估制度,分级超前调处化解,实现由坐等信息、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先期”处置转变。
“尽管如此,要守护淮阳区1334.56平方公里的辖区,服务150万人,警力明显不足,还得靠民力补,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王乾辉说。
为突破瓶颈,完善重大矛盾纠纷预防体系,淮阳区推动网格深度融合机制:由区公安局聘请全区疫情防控484名网格长、6415名网格员兼任治安信息员,按照“1+1+N”模式,即1名社区民警、1名专职辅警、N名疫情防控网格员,建立起“民警包片、辅警包村、网格员包点”的三级管理模式。
成效如何?来看一组数据:截至目前,淮阳全区共排查化解重大典型矛盾纠纷510起,化解率100%。因矛盾纠纷引起的治安、刑事发案率分别同比下降45.6%、36.8%,150万人口大区实现命案零发生,故意伤害等暴力犯罪同比下降88.2%。
织牢立体防控网,屯警街面、动中备勤
“110吗?太昊陵景区附近发生一起斗殴案件。”端午节后凌晨,市民拨打110电话,不到3分钟,正在街面巡逻的特警迅速出现在现场进行处置,及时消除了有可能引发恶劣后果的治安隐患。
这支快速反应的队伍,是淮阳重大街面犯罪预防体系的另一项创新举措。太昊陵每年游客300余万人,最高单日游客人数80余万,人流量大,治安、交通等形势复杂。
为缓解基层派出所压力,淮阳区按照6名交警、12名特警、4名派出所民警的标准,同步整合交警、特警、派出所民警职能,实现三警融合。全天候开展群防群治防控巡逻、参与交通管理、先期处置涉旅警情、快速处置突发事件,有效解决了接处警程序过多、流程过长、延误时机等问题,近80%警情能够当场处结,处警时间从此前的平均15分钟左右缩短至5分钟左右。
“在过去,一个案件还没结束,又接到新的警情,民警只好放下手头的活儿赶往现场。我们连续出警,身心俱疲,等待的群众也是一肚子怨言。”太昊陵广场警务室负责人说,如今人员多、处警快,处理人数较多的突发事件和案件时,更加高效。
目前,淮阳区在县城和中心镇合理划分网格巡区,按照“一个网格一个街面警务工作站、一辆出警处突车”的要求,合理布设街面警务站,24小时屯警街面,实现动中备勤。
“现在,每隔半小时民警就从店门口过一趟,其实在城区的繁华街道、学校这些人比较多的地方,随时随地可以见到民警还有巡逻车,这让我们感到十分安全。真的有什么事,警察就在身边,出警肯定快。”弦歌路“张记”老烩面馆老板张其锋说。
“社会治理水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保持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必须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淮阳区委书记张建党说。
(本报记者 王胜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