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逐梦故事】
2017年,我和妻子一起调到第一片小学。这所学校已经建校70多年了。距学校不远的沙洲村,就是红军长征“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
刚来时,学校有139名学生。加上我们俩,只有4名老师。从学前班到三年级,4名老师各带一个班。学校的条件也不好,只有1栋教学楼,旁边的住宿楼不通水,电路也有问题。
那时,我们俩就暗暗下了决心:既然来了,就要把学校建好、把孩子教好。
这些年,我们没少往村里、镇上跑,一次次争取扶贫资金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们的争取下,也随着各地加大力度改善教师住房条件、落实教师住房公积金制度、推进周转房建设,第一片小学条件一点点变好了。校园校舍连续3年提质改造,原本高低不平的操场平整了,宿舍楼通了水、电,教室也有了直饮水,楼内建了卫生间、装了热水器,如厕、洗澡的问题逐渐解决。
现在,第一片小学已经有11名教师,平均年龄25岁。更多像我一样的年轻教师选择了这里。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第一片小学,还走进了我的课堂,他对同学们说:“希望同学们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好好学习知识和本领,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场景,让我感觉很幸福,也让我觉得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我从小就喜欢阅读红色故事,对沙洲村这片红军途径的革命热土更是情有独钟。这些年,我把研究和挖掘当地红色故事当作一项事业。凭借热爱,我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各村庄了解当地红色故事,五块山楂片、红军小药箱、红军吃潲水……许多故事已经深入他们的内心。
我还利用自己的特长,在学校50多米长的红砖墙上绘制了长征系列壁画,给孩子们营造了红色学习氛围,让他们课余活动时,抬头就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愿意永远扎根在这片红色的土地,用青春和汗水点亮孩子们的梦想,让每一位乡村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也会继续为孩子们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禹爱华、龙军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