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9日 星期四

    【一把手谈科技文化】奋力谱写赣鄱文化繁荣发展新篇章

    作者:易炼红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9日 04版)

      【一把手谈科技文化】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江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持之以恒铸文化之魂、强文化之基、兴文化之业,加快建设更具创造力、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强省,奋力谱写赣鄱文化繁荣发展新篇章。

      把握方向导向,牢牢守住文化根脉。方向引领行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导向至关重要。我们坚定不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跟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省上下贯彻“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更加坚定自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全域精神文明创建,县级行政区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运用媒体融合成果,深入开展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抗疫抗洪等重大主题宣传,唱响时代主旋律,让正能量滋润百姓心田、遍洒赣鄱大地。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导向,全面提升先进文化引领作用,才能固文化之根、守文化之魂,把江西打造成为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的地方。

      坚持守正创新,全力打响文化品牌。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红色、绿色、古色文化底蕴深厚、恢弘大气。我们坚持把推进赣鄱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使命责任,全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让赣风鄱韵魅力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以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为抓手,深入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高标准建设一批红色名村、红色驿站、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努力打造全国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高地。用好绿色生态这个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培育践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庐山天下悠、三清天下秀、龙虎天下绝”“江西风景独好”等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全方位推进书院文化、戏曲文化、中药文化、赣菜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转化,加快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全面启动《江右文库》编撰工程,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成为全省文化新地标。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文化资源转化利用、传承发展,擦亮红色、绿色、古色等文化品牌,才能不断提升赣鄱文化的感召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注重融合结合,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文化融合和文化渗透是文化产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我们坚持以文兴业,推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旅游、教育、商贸、科技、金融等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文化和旅游产业链链长制,扶持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全省现有上市文化企业8家、重点拟上市后备文化企业53家、文化独角兽和瞪羚企业13家。深化省属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成立江西电影集团,组建省文投公司,江西出版传媒集团连续十三届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江西文演集团近年来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实现裂变式翻倍增长。坚持“数字优先”战略,大力实施“文化+”“+文化”工程,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不断涌现。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成立全国首个文旅消费促进联盟,全省旅游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稳步增长。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收总量居全国第11位。实践证明,只有做好融合结合文章,加快集群集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做优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强化惠民利民,不断优化文化供给。推动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省,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繁荣文化事业,提升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繁荣文艺创作,扎根江西、深植时代,创作推出《从瑞金出发》《三湾改编》《邓小平小道》《一个人的长征》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加快补齐文化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省博物馆、省图书馆建成开馆,全省文化馆、公共图书馆覆盖率达100%,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广泛开展“情暖赣鄱”惠民观影、“乡村阅读季”“文化进万家”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接地气”的优质文化供给服务深受群众喜爱。实践证明,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普惠性、共享性,推动公共文化设施高效使用、优质文化资源向社会开放,才能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易炼红,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