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8日 星期三

    一路风尘一路歌

    作者:谷好好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8日 16版)

        谷好好

      【戏剧名家讲故事】

      今年是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第二十一周年,也是我从艺36年。1986年,我和同学们由京昆大师俞振飞先生亲自招生入学,人称“昆三班”,年幼懵懂的我不曾想过这份珍贵实实在在影响了我们的一生。当年,郑传鉴、王传渠等“传”字辈老师和曾由俞振飞、言慧珠及“传”字辈等名家亲授的国宝级艺术家们——“昆大班”都来给我们拍曲授课,这是何等的幸运。我是一名刀马旦演员,师从“武旦皇后”王芝泉老师。老师视昆曲为生命,在舞台上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就在她好评如潮的黄金时代,王老师毅然决定“化作春泥来护花”,把对艺术的赤诚和爱投向了我们,在教学中严格督导倾囊相授。我一路耳濡目染“传”字辈、昆大班、昆二班的老师们那种对艺术的执着和奉献,从校园到绍兴路,他们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对表演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追求渐渐地在我心里扎下了根。从《挡马》到《扈家庄》,从《昭君出塞》到《雷峰塔》再到新编昆剧《一片桃花红》,我的每一个剧目背后都有老师们的教诲和汗水,都有观众的宽容和鼓励。

      2013年,我在自己最好的舞台年华,接下了上海昆剧团团长的重担。为了出人出戏,为了在激烈的演出市场中分一杯羹,我和老师们、同学们、师弟师妹们紧紧团结在了一起,听取老艺术家们对昆曲发展的真知灼见,为青年演员搭建好成长的平台,学习演出市场的动态和走势,摸索培养观众的新途径新方法。我深知戏曲人的艰辛,我也深深明白昆曲“月落重生灯再红”的不易。

      2016年,我被组织任命为上海国有戏曲院团的掌门人。一直以来,上海戏曲在全国有着独有的地位,剧种丰富,名家云集。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很长一段时间让我忐忑不安,如履薄冰。秉承梨园“一棵菜”精神,我和六家戏曲院团的院团长们凝心聚力共商议,这些年,我们用一大批精品力作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化追求,用高质量的人才梯队来提升戏曲传承发展水平,打造了立足本市、联动长三角、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优质品牌活动,推动了戏曲电影艺术的传播,并积极探索了文旅融合、数字化发展路径,努力为上海戏曲事业的发展开辟新的天地。2021年,我又被推选为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剧协主席。这些角色的转换,是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厚爱和信任,我深知责任重大,片刻不敢辜负,同时也带给我全新的挑战和思考。我深深意识到自己面临的课题实际上是如何进一步推动上海戏剧迈向高水平高质量的协调发展,必须站位要更高,格局要更大,眼界要更广,要干更多实事。古人曾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迄止到明年,我从事艺术管理已有十年。通过这些年的淬炼,无论在哪个岗位,我那份从艺时的初心未曾改变。师长们的榜样始终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他们对艺德的严苛,对艺术的认真,对舞台的敬畏,对后生的提携栽培,让我懂得了德艺双馨、薪火相传的深刻内涵,这也正是戏曲事业、戏剧事业的生生不息繁荣发展之路。

      600年水磨雅韵传唱至今,一路风尘一路歌。上昆建团四十余载,我遇到过昆曲演出时台上的演员比台下观众多的时期,度过了一段困惑彷徨的日子。回想起来,当年“传”字辈老师和国宝级艺术家们在昆曲低谷期时的那份坚守、坚持,那份对艺术无尽的热爱,润物无声地传承给了我们这一代。那时每一滴泪水,每一滴汗水,乃至所有的坎坷,不知不觉中反而增加了我们对昆曲的爱,再也割舍不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对戏曲扶持政策相继出台,这让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了青春!过去,上海昆剧团全年演出也就五六十场,收入只有30万左右,现在全年的演出数量已经达到了300场左右,到如今演出收入突破1000多万。仅2013年至2019年间,上昆演出场次就提升了236%,演出收入提升了600%。即便是在疫情影响下的2021年,观众人数也有持续稳定的增长。剧场里超过80%的是40岁以下的观众,自掏腰包购票看戏已然成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得益于我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对昆曲进行普及推广。自1998年,我们率先在同济大学推出“昆剧走向青年”以来,深耕校园,播撒传统文化种子。2021年,全国13所高校28位非戏曲专业的大学生们经上昆的精心指导,全国首部学生版大戏《长生殿》完整献演于同济大学,令人赞叹不已,这是我们坚持24年的“戏曲进校园”结出的一枚硕果。与此同时,上昆“兰韵雅集”会员俱乐部、“Follow me昆曲跟我学”“大雅元音播寰宇”等一系列公益品牌项目,让更多人领略了传统艺术之美,提升了对昆曲艺术的鉴赏力,培养了大量的“昆虫”(昆曲爱好者)。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昆曲演出市场的生态结构悄然发生着令人振奋的变化。这些可喜的数字背后,不仅仅是上海昆剧团一团之力,更多是与兄弟院团的齐头并进,共同努力而为之。

      今年正逢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我想,当代的昆曲艺术要继续坚持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沉到人民中去,去听、去看、去体验,牢牢把握戏曲艺术规律,去歌咏生活、提炼生活,推出更多体现国家、民族思想水平、艺术水平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审美,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文变染乎世情”,这是百年戏曲立于艺术之林的不变基因,更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我们每一个戏曲人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谷好好)

      人物链接:

      谷好好,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获得者。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代表作品有《挡马》《扈家庄》《借扇》《昭君出塞》《金山寺》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