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2日 星期四

    两代人的古城守护

    作者:本报记者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彭可儿 伏沼竹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2日 09版)

        正在修缮施工中的平遥古城墙 资料图片

        王国和、邵帅在新修复的城墙边检查工程质量。资料图片

      “我和同事日夜在城墙边巡查排险,有时候刚刚走过,城墙‘轰’的一声就垮在身后。”2021年10月,大雨突袭,山西平遥古城城墙先后出现15处内墙女墙大面积坍塌、46处内墙夯土大面积滑落。自强降雨开始,邵帅在城墙上坚守了120多个日夜,他说,自己是在传承师父对城墙的坚守与责任。

      修城墙,邵帅干了10年,而他的师父王国和已干了45个年头。如今,他们的事业还在接续。

    把心系在了城墙上,再也没解开

      据史料记载,平遥自建城以来,先后遭遇过至少22次较大洪水袭击。上一次是1977年8月5日的暴雨。“大雨如注,洪水狂泻,古城内一片汪洋,大批房屋倒塌,古城墙也垮塌了34处,共计长950米。最为严重的是北城墙第8号段,残垣仅剩半人高。”目睹天灾,当时27岁的王国和既害怕又心痛。

      暴雨过后,喜爱营造技艺的王国和加入平遥城墙修缮指挥部,从此就把心系在了城墙上,再也没解开。

      “当时我承担的是古城墙的勘测、设计、绘图、预算和施工管理工作。”这对于只上过初中二年级,没学过专业建筑知识的王国和来说“压力山大”。从零开始,他一头扎进书堆,没日没夜找资料、学画图、向专业人员求教,终于使古城墙的修缮工作走上了正轨。

      不仅仅是当地的平遥人,还有许多国内学者也在关心着古城的命运。中国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教授首先提出“旧城旧到底,新城新到家”的古城整体保护思路。接着,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和张庭伟带领学生,帮助平遥县编制了县城总体规划,为保护平遥古城绘就了蓝图。

      “古城幸存,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聊起平遥古城的保护,王国和心里满是虔诚。在他看来,这“天意”来自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最重要的是每一位参与者对平遥古城的爱护之心。

    文物保护需要专业人才,也需要更新技术

      “我进团队第一个项目就是修缮城墙。”自小生活在城墙根下的邵帅,受从事古建彩绘工作的父亲的影响,对平遥的历史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2006年,从四川师范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做过室内设计,经营过旅游纪念品小店。因为热爱,他2012年加入了王国和的团队。

      不过,当真正一整天站在城墙上风吹日晒,又脏又累的活还是让邵帅的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文物古建与人一样,也有生命,也会生病。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维护,让它们保持健康。”“修复文物古建时,必定会留下一些属于这个时代的技术痕迹,当我们的后人再进行修复时,他们一定会认识到,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保护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做过什么。”师父王国和的话安抚了年轻人躁动的心。

      皮肤变黑了,手上起了老茧,眼神却更从容了。三年后,2016年的69号修复工程中,从前期设计到后期施工,邵帅这位年轻的传统工匠专业技师开始独当一面。

      保护城墙需要每天对文物本体进行监测。近几个月,邵帅和同事们分成好几组,每天都要进行多次险情监测。最辛苦的是夜间值班,必须在当日18点、21点、24点,次日4点半、6点对古城墙全线进行巡检,一旦发现险情要及时处置汇报。

      文物保护需要专业人才,也需要更新技术。“20世纪70年代修复城墙所用的土,基本都是坍塌后的旧土再利用。旧土虽然密实度可以,但防水性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是不够。”邵帅介绍,从2007年修复城墙全部采用改性夯土后,墙体的密实度、坚硬度、防水性能大大提升,为以后城墙的修复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在本次平遥城墙内墙五处抢险修缮施工中,邵帅和他的团队沿用传统“缚椽”夯筑技术结合科学的检测方法。“本次设计施工时,对夯土原料的成分、颗粒大小、取土地点,以及生石灰含钙率、加工工艺等都作了严格要求。城墙顶的青砖铺设也从单层改为两层海墁的方式。”邵帅说,更加具体化、规范化的工艺使得城墙防水性能大幅提升。

      如今,73岁的王国和不再日日亲临修缮现场,但他心里却时刻惦念着古城墙。5月19日,因雨灾受损严重的5处城墙基本修缮完毕。“平遥城墙的保护事业后继有人,这次城墙灾后修缮维护做得很好。”王国和仔细审视工程后认真地说。

    把祖辈的手艺和平遥工匠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光影斑驳的老墙、千年滚压的青石、喧闹嘈杂的街巷、精美雅致的漆器……这座千年古城除了留下数量众多的文化遗迹,还积淀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印记。“城墙上奔跑,城墙根捉蟋蟀,这里是我儿时的乐园。”夕阳余晖中邵帅深情地说,“古城是一代代平遥人的精神家园,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了解她,爱护她。”

      1986年,平遥被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平遥城墙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为期14年的平遥城墙修复工程告一段落;1997年,包括平遥城墙在内的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县小城墙固,千年今尚存。”如今拥有2800多年历史的平遥古城向世界展露出新的姿态。

      “现在的工艺技术越来越完善,但传承是一件难事。”邵帅坦言,现在从事城墙修缮的工匠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不过工地上一位23岁的小伙子让他充满希望。“呼家是平遥有名的泥瓦匠世家,三代人都参与过平遥城墙的修缮维护,这个年轻人是呼家的第四代,如今跟着父辈在这里学习古建筑技艺。希望他可以一直坚持下去,把祖辈的手艺和平遥工匠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彭可儿 伏沼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