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新时代】
14年前,我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第一次走进首都剧场的大门,我人都是懵的,没有想到自己能够成为北京人艺的一员。
2021年11月,为庆祝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新建的曹禺剧场落成,院里派我导演曹禺先生的经典剧目《原野》。重新创排经典之作,我彻夜难眠,真怕干砸了。最终,在剧院的鼓励和前辈指引下一次次突破自我,经过5个月的排练打磨,将一部青春版的《原野》立在了舞台之上,我也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如切如磋,要想导出好戏,唯有如琢如磨。
我的艺术梦想,是努力使现实主义创作富有凝练鲜明的表现和疏阔的东方之美。进入大学之前,我有着十余年的戏曲表演经验,是北京人艺给了我充分的宽容,鼓励我大胆进行戏曲美学精神和话剧审美追求相结合的探索。
2018年,“北京学者”、院长任鸣和我共同执导了《名优之死》;2021年,我又执导了话剧《大徽班》,这两部戏都是以中国戏曲为主题的话剧作品。
还记得,蓝天野老师在看过这两部戏后,与我有过一番深刻的恳谈。他鼓励我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多塑造中国的人物形象、表达中国人特有的思想感情。2021年老爷子在获得“七一勋章”后,给我们讲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他一直用行动感召着我们如何做人、做艺,90多岁高龄还在排戏、亲自给演员示范。
北京人艺有一批用情、用心甚至是用生命创作的艺术家,十几年来,我有幸与他们共事、向他们学习。这种边实践边向前辈学习的工作方式,使我对“守正创新”有了更深刻理解。只有充分理解、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才能做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只有深入人民群众,才能有意义、有价值地创新。
北京人艺到6月份就70岁了。对年轻文艺工作者而言,传承之责很重、创新之路很长。每当大幕拉开,我就想,作为青年创作者,只有沉下心来,深入生活、向经典作品学习、向前辈艺术家学习,不忘为人民创作的初心与责任,才能不负观众与前辈之重托。
(本报记者董城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