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
“老李,又飞起来了?”四月,麦田里的阳光已经有了些炽烈的感觉。邻居看到正在调试植保无人机的李可亮,远远地扯着嗓子打招呼。
李可亮抬头望望打招呼的邻居,没停下手上的活儿,“今天要试试这新家伙”。
李可亮,山东青岛即墨区段泊岚镇毛埠村村民。他最得意的称呼是——村里操作无人机的“飞手”。
打开机翼、加水、稀释农药、开启遥控器……李可亮小心地摆弄着眼前这架植保无人机。“这是我的第二架无人机。别看这玩意又轻又薄,劲儿是真大,驮着100斤的化肥都能飞起来,这块地10分钟搞定。”
做完准备工作,李可亮往地头一站,双手操作遥控器,轻巧地摆弄着。唰地一下,无人机飞到半空,迅捷得像一只鸟。过了一会儿,无人机稳定下来,在麦田上空折返飞行,旋翼形成的气流拂过麦浪,好像舞动起绿色的毯子。
为促进智慧农业发展,即墨区每年拿出1500多万元奖补农机购置。目前,全区已有110台植保无人机,“飞手”92人,成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主力军。
“我真买对了!”李可亮算了一笔账,“人工施肥撒药,一人一天最多10亩地;无人机作业,一天1000亩。买无人机的钱,差不多一年就赚回来了!”
(本报记者 刘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