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7日 星期日

    非洲为何对随美制裁俄罗斯说不

    作者:马汉智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7日 06版)

      俄乌冲突发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宣布对俄制裁,从经济、金融、科技、领空、文体等领域“全方位”孤立俄罗斯。但包括广大非洲国家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并未跟进。广大非洲国家为什么没有随美起舞?一方面,非洲国家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更多依据自身国家利益作出判断,而不是被域外力量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美西方劣迹斑斑的侵略历史和高高在上的极限施压引起非洲国家反感。

      美西方推出的系列制裁,完全无视非洲可能遭遇的危机。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欧迅速宣布对俄罗斯实施“毁灭性制裁”,给俄罗斯经济以及世界金融、能源、粮食、半导体芯片、汽车等供应链带来重大冲击,导致世界各国民众生活受到巨大影响,尤其是那些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更加明显地感受到这场危机带来的外溢效应。以粮食为例,2021年全球粮价已经上涨40%,由于俄乌冲突及系列制裁导致全球粮价继续飙升,非洲大陆的基础食品供应链正面临空前危机,尤其是埃及、苏丹、刚果(布)、刚果(金)、塞内加尔、坦桑尼亚、贝宁、索马里等严重依赖俄罗斯和乌克兰谷物供应的非洲国家。除此之外,随着俄罗斯宣布部分停止出口化肥,全球化肥供应短缺将更为明显,这将进一步抑制非洲农业生产力。显然,对于危机及制裁可能给非洲带来的严重冲击,美西方并未重视。有分析指出,面对石油价格上涨,美国求助于委内瑞拉,而英国则求助于沙特阿拉伯,以期增加石油产量,减轻国内负担。美西方不会关心非洲国家如何受到影响,也没有想过如何帮助那些经济困难的非洲国家。考虑到疫情期间美西方的自私自利,非洲国家进一步坚定了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的立场。

      北约入侵利比亚导致的乱局至今仍然困扰着非洲。追求自身“绝对安全”的北约已使世界陷入不安全的境地。非洲深受北约侵略之苦,因此对俄乌冲突背后美国拱火浇油、北约五次东扩的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2011年,以美英法为首的北约动用军事力量干涉利比亚内战,造成地区十余年动荡。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利比亚境内的恐怖主义开始肆虐并迅速向周边国家扩展。“伊斯兰国”“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等极端组织在利比亚境内及邻国频繁制造恐怖袭击,索马里“青年党”、尼日利亚“博科圣地”等反政府武装与前者相互勾结,导致非洲地区恐怖主义泛滥,安全局势持续恶化。疫情以来,非洲多国安全失控甚至发生军事政变,都与美西方军事干涉利比亚密不可分。回看俄乌冲突,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罔顾欧洲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脆弱性,通过不断东扩向俄罗斯极限施压,最终使乌克兰成为牺牲品。正如南非总统拉马福萨指出的,如果北约听从警告,即北约东扩将加剧而不是降低该地区的不稳定,这场冲突本来是可以避免的。非洲多国领导人都持有同拉马福萨一样的观点。

      逼迫非洲选边站,无视非洲国家内政外交的自主性。拜登任美国总统以来,反复声称要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同非洲的伙伴关系。但事实证明,美国并未将尊重非洲融入自己的对非政策实践中。面对俄乌冲突,美西方多次要求非洲国家要“统一行动”,一致对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要求阿尔及利亚等与俄罗斯友好的非洲国家限制与俄关系。美国驻非盟大使杰西卡·拉彭表示,美国期待非洲对俄罗斯作出强有力的回应。显然,美国政府正借俄乌冲突,干涉非洲国家正常的外交关系。美西方媒体面对非洲国家的“沉默”,恶意诋毁。美联社发文称,在全世界齐声谴责俄罗斯之际,非洲国家大多保持沉默——这提醒人们,克里姆林宫对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陆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此文引发非洲民众强烈反感,非洲媒体评论指出这是西方国家的“选择性耳聋”。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甚至污蔑称,在联大要求俄罗斯从乌克兰撤军的决议中,投弃权票的非洲国家多为“专制”政权,通过投弃权票彰显与普京总统的“趣味相投”。显然,美西方从未站在非洲立场上,考虑非洲国家的切身利益,而是完全遵从“美国优先”的逻辑。正如肯尼亚美国国际大学非洲公共政策专家史蒂文·恩德戈瓦所指出的,美国等西方国家长期以来一直以不公平的方式对待他国,尤其是非洲各国,他们仍然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非洲,因为非洲是一个所谓的“黑暗大陆”。

      围绕俄乌冲突的大国博弈愈演愈烈。非洲不愿意成为棋子,任由摆布,这一点美西方必须认识清楚。美国只有真正尊重非洲,理解非洲的核心关切,才谈得上推动建立真正平等的美非伙伴关系。

      (作者:马汉智,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