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5日 星期五

    奥地利总理访俄舆论褒贬不一

    作者:本报记者 焦授松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5日 12版)

      【记者连线】 

      奥地利总理卡尔·内哈默4月11日访问俄罗斯并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晤。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对俄大举制裁之际,内哈默成为第一位访问俄罗斯并与普京举行会晤的欧盟国家领导人。

    “悲观”的出访结果

      根据当地媒体报道,内哈默主动提出访问俄罗斯,以促进俄罗斯和乌克兰展开对话并停火。他已就此次莫斯科之行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德国总理朔尔茨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进行了磋商,并通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内哈默和普京的会谈并不在克里姆林宫举行,而是在莫斯科郊外新奥加廖沃俄总统官邸以闭门形式举行。由于担心被俄罗斯方面用于宣传,奥地利要求会晤后不公开合影,也不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会谈持续了75分钟。内哈默在会后表示,这次对话非常“直接、公开和强硬”。

      会谈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转达欧盟对人道主义目标的关切,要求俄方建立人道主义走廊来疏散受伤和弱势群体,允许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其他人道组织的进入。二是要求俄方立即停止战争行为,尤其是类似布恰事件等行为,并重申欧盟的对俄制裁将持续。此外,内哈默还向普京转达了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希望与普京进行直接会谈的信息,但这一要求被俄罗斯拒绝。

      对于本次会晤的结果,内哈默“感到悲观”。在奥地利驻俄罗斯大使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内哈默表示,他认为俄乌局势前景并不乐观,俄罗斯正在为进攻进行密集准备,他警告人们不要抱有幻想。

    难成“破冰之旅”

      内哈默访俄行程公布后,有奥地利媒体希望此访能成为俄罗斯与西方的“破冰之旅”。然而,本次会晤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欧洲和奥地利国内舆论也褒贬不一。

      德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克里斯蒂安那·霍夫曼表示:“任何旨在结束俄乌冲突行动并引导双方进行谈判的外交努力都应该得到认可。”欧盟委员会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为乌克兰带来和平的每一次尝试对我们都是有用的。”奥地利外交部长亚历山大·沙伦伯格在卢森堡出席欧盟外长会时表示,“每一个让普京明白克里姆林宫墙外的现实是什么样子的声音,都不是失落的声音。”

      同样,质疑的意见也不少。奥地利政治学者彼得·菲尔兹迈尔认为,目前会谈的主动权掌握在普京手里,而不是小小的奥地利,内哈默能够采取的措施十分有限,还要承担巨大风险。“他参与了一些他自己几乎无法控制的事情——无论是在政治上和交流上。”奥地利俄罗斯问题专家格哈德·曼戈特称,内哈默此行没有任何成果,小小的奥地利无法对克里姆林宫形成任何影响。

      奥地利反对党对于内哈默此行也一边倒地反对。新党党首雷辛格表示,当务之急必须是恢复乌克兰的和平,只有欧洲共同行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奥地利不能离开共同的欧洲道路。社民党的看法与之相似,党首瓦格纳称:“与各方进行对话和交谈很重要,但与普京的对话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在欧盟内部进行良好的协调。”自由党党首基克尔认为,内哈默是被乌克兰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代表了奥地利中立地位的破产。

    东西方之间的“桥梁搭建者”

      此间媒体分析认为,内哈默之所以能成为俄乌冲突爆发后首位造访俄罗斯并与普京举行会晤的欧盟领导人,主要得益于奥地利永久中立国的地位和东西方之间“桥梁搭建者”的外交传统。

      二战前,作为希特勒故乡的奥地利以一种积极归附的姿态被纳粹德国“吞并”,因此,对于奥地利到底是纳粹德国的受害者还是帮凶,一直存在争议。二战后,美、英、法、苏分别占领了奥地利,维也纳被分为四个占领区。其间,奥地利依然有自己的政府,但四国有权否决任何新立法。随着冷战开启,四国于1947年开始就奥地利的最终地位进行谈判,以明确奥地利并非自愿加入二战、之后将恢复为独立国家。但随着西方阵营与苏联关系恶化,这场谈判持续了八年,最终在西德同意加入北约、奥地利向苏联保证独立后会成为中立国家之后,四国才在1955年与奥地利政府签署《奥地利国家条约》,同意从奥地利撤军,恢复奥地利的主权完整。

      就在四国占领军全部撤出奥地利后的第一天,奥地利议会通过了确定奥地利中立国地位的宪法法案,宣布永久中立,并承诺今后将采取所有可行手段维护其中立地位。法案还规定,奥地利永远不得加入任何军事联盟,也不得允许其他国家在奥地利领土建立军事基地。随后奥地利向所有建交国家通报了其永久中立地位,并在国际法框架中确定了中立国地位。

      在对国际军事冲突保持中立的同时,被北约国家环绕的奥地利在冷战后也对中立路线进行了调整。奥地利于1995年加入欧盟,这也意味着其加入欧盟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为此,奥地利特意在宪法中加入新条款,确定在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框架下的行动不违反奥地利的中立地位。奥地利还成了北约伙伴国,受邀参加了2019年北约举行的大规模网络军演。不过,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内哈默明确表示奥地利不会改变其中立国地位。

      确定中立国地位后,奥地利开始推行“积极中立政策”,在争端中充当调停人,为分歧方提供谈判场所,成为国际组织东道国。早在冷战期间,奥地利因其中立国地位以及位于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组织之间的地理位置,多次成为东西方两大阵营沟通的桥梁。例如,1961年6月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美苏首脑会晤就在维也纳美景宫举行。独特的国际地位不仅吸引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欧洲安全组织以及联合国部分机构落户维也纳,也使得维也纳成为冷战期间著名的“间谍之都”。

      时至今日,奥地利积极承担东西方之间沟通桥梁的外交传统仍未改变,目前正在进行的伊朗核协议谈判地点也是维也纳。但比起冷战期间为东西方阵营提供会谈场所和间谍活动空间的政策,此番内哈默访问俄罗斯更有主动承担欧俄之间沟通桥梁的意味。然而,这样的主动出击收效如何,恐怕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本报维也纳4月14日电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焦授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