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者说】
2019年10月31日,也就是世界城市日这一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从此,南京有了一张新的城市文化名片,为南京“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城市发展愿景增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有意义的是,这一事件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某种程度上也标志着中国文化自信与文学自信跨进新的时代,跃升至新的高度。
文脉悠长,底蕴深厚的“文学之城”
正如古人所云,金陵之“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作为中国著名的古都,南京历史悠久,文脉悠长,底蕴深厚,文风昌盛。它不仅坐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桂冠,更兼“天下文枢”“博爱之都”之美誉。谢朓《入朝曲》一行“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极尽她的富饶和美丽;杜牧《江南春》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传神地勾勒出她幽深的文化神韵。在现代文人朱自清眼里,南京这座城市连“贩夫走卒皆有六朝烟水气”,而“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南京》),一俟走进这个时空,古老的文脉气息总是迎面扑来。
从“天下文枢”到“文学之都”,既深深地得力于源远流长的文脉滋养,亦受益于现代以来连绵不断的创新与再生。
2019年,“文学之都”促进中心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交的申请书中,明确承诺将撰写和出版《南京百年文学史》,搜集整理和建立系统完备的“南京文学文献史料数据库”。时隔两年,这部40余万字的《南京百年文学史》终于面世。该书不仅成为南京“世界文学之都”建设的重要成果,同时也作为一部具有首倡价值的城市文学史或者作为富有探索价值的区域文学史,引起了文学界、文化界与研究界的关注。
把脉南京百年文学史,挖掘南京的地理诗学特质,既离不开对于南京区域文化传统与审美气质的发掘,也要注重对于百年来南京文化与审美精神现代性转型过程的追踪。从大的地域文化传统来看,南京属于江南文化的范畴,但严格说来,这只是笼统之论。广义上的江南文化范畴较大,不足以概括南京文化传统的精髓和实质。
相对而言,金陵文化这一概念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术界对于金陵文化的界定已基本达成共识,它是指以今南京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所形成的文化圈,是中华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作为钟阜龙蟠、石城虎踞之地,处于中华大地南北交汇点上,地理面积并不很大。在中国种种区域文化中,以南京这样较小的地域形成金陵文化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影响广泛且气质鲜明、内涵完整、自成体系者,并不多见。并非每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区域,就一定有完整而系统的区域文学史;也不是每一个地理与气候特征相似的地域,就必然有属于自身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学史。而南京,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有理由有资格拥有自成体系的文学史。
许多评论家都打过这样的比方,要论团体赛,江苏作家群是全国各省区的第一名,是当代文学界团体赛的冠军。这并非溢美之词。当然,江苏作家并不等同于南京作家,但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大多数优秀的作家集中在南京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团体赛冠军的比喻用在南京身上确也不算太过分。从古已有之的崇高赞誉“天下文枢”,到今天实至名归的“文学之都”,这既源于审美文化传统的历史必然性,也是这座文学魅力四射的现代都市顺势而为的结果。而这一切,都可以说为我们梳理南京百年文学史提供了必要的底气和动力。
如今,南京作为一座“文学之城”的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南京因文学而永恒,文学因南京而辉煌。文学是南京的城市基因,中国文学从这里开始走向独立和自觉,南京在中国具有无可替代的文都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学馆”、第一篇文学理论文章《文赋》、第一部诗论专著《诗品》、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第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等都是在南京诞生的。有“第二国歌”之誉的中国经典民歌《茉莉花》也起源于南京。南京还是中国山水文学、声律、宫体文学及宋词的孕育地。所有这些,都为南京播下了滋养“阅读者”的种子。
伟大的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在南京出生并度过少年时代,晚年又来过南京。书中所描写的环境、人物、故事,多以曹雪芹在南京的生活经历为素材。至今南京仍然藏着40多处《红楼梦》遗迹。南京的文学气息独特而浓厚,甚至在许多国外朋友眼里,南京就是一个“来了以后就想写诗”的地方。
名家荟萃、名著频出的“创作之城”
南京作为一座“创作之城”的形象越来越彰显魅力。文学之城的方方面面都参与了文学“经典化”,推动了文化生产,催化了无数文学家及经典文学作品的涌现。这里历朝历代名家荟萃,名著频出。在中国数千年文学史上,有超过1万部文学作品产生于南京或与南京有关,数量高居中国榜首。
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诗歌,有100余首与南京相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最重要的代表作《桃花扇》在南京创作并演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长期工作和生活于南京,她的获奖作品《大地》就是在这里创作完成的。在她执教过的南京大学校园内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赛珍珠故居。
文学之城南京活跃着超过1000家的文学社团和协会组织,他们用旺盛的文学热情,为城市创造着巨大的精神价值和社会效益。南京市作家协会拥有1243名会员,包括职业作家、业余作家及网络作家。约1/4以写作为生,政府每年通过“签约制”“重大题材文学作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文学创作与评论工程”“文学人才成长计划”等资助超500万美元。成立40多年来,会员佳作不断,囊括中国所有知名文学奖项。南京近年还成立了专门的网络作家协会,拥有网络文学谷、网络文学院以及网络文学创意产业园。南京分布文化旗下的网络文学网站红薯网总用户规模目前已超过2500万,每日访问量超过800万,拥有驻站作家10万人,签约作家7300名。南京已经成为全国华语网络文学的高地和重镇。
推进中外文学交流的“传播之城”
南京作为一座“传播之城”的形象越来越令人向往。南京500年前就是全国最重要的出版中心。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首先在这里刻印才得以传世。公元1627年,凌濛初在南京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被称为“二拍”。冯梦龙在南京刊行《醒世恒言》,与《喻世明言》《警世通言》被称为“三言”。“三言二拍”由此成为我国古代流传颇广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也是由口头艺术转为案头文学的第一座丰碑。
南京这位文学“传播者”一直以来在不断地推进中外文学交流。据查考,全球有60多种外国文学作品在南京翻译成中文;南京这位“传播者”还构建了一座把中国传统文学名著推向世界的桥头堡。公元16世纪,南京率先将中国的文史典籍《四书五经》翻译到欧洲。由南京翻译家翻译的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儒林外史》,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好评。
再比如,南京是中国最早演出莎士比亚剧作的城市。为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南京大学陈嘉教授亲自上台演出《哈姆雷特》,成为中国莎剧演出第一人。2016年,由译林出版社与伯明翰大学合作建立的“莎士比亚(中国)中心”在南京挂牌成立,同年,译林出版社8卷本《莎士比亚全集》正式出版。
崇尚文学、酷爱读书的“阅读之城”
如果认为只要有足够多的和足够优秀的作家群体,自然就会有文学的繁荣,那将是一个天大的误解。“文学之都”更为根本的标志是它拥有足够多的真正热爱文学的读者。这正是尤其值得南京人自豪的地方。南京作为一座“阅读之城”的形象越来越令人瞩目。自古至今,南京酷似一位痴心不改、博览群书的“阅读者”。时代在演进,阅读的载体在变化,可不变的是南京人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在这里全民读书,蔚然成风。中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就是在南京建立的。崇尚文学、酷爱读书是南京人最为鲜明的精神气质。近代作家吴敬梓曾在其代表作《儒林外史》中,就对南京有“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的评价。
著名外交家、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前大使吴建民先生对故乡南京的最深印象就是“南京整个氛围就是崇尚读书”。南京作家叶兆言则谓:“从历史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地方比南京更适合作为作家的摇篮。”现在,在南京城,活跃着数以千计的文学社团和协会组织,仅民间自发形成的读书会就有450多家。
近年来,“阅读之城”南京每年都要举办10余场大规模与文学相关的节庆活动。比如秦淮灯会,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有鲜明文学特质的秦淮灯会已连续举办33届,每届持续50多天。灯会采用独特的文脉延续方式,在文学资源最丰富的秦淮河畔举行,各色彩灯大多选取经典文学素材来制作,民众边赏灯边参与吟诗猜谜等文学活动,每一届灯会都是一场推广、普及文学历史知识的盛会。
比如南京读书节,南京在中国是最早开办读书节的,至今已连续举办23届。读书节本着“全民共读、全民共享”的宗旨,节庆期间,每天举办数十场全民阅读活动和讲座、论坛、研讨、交流、实地寻访等各类衍生活动。
比如南京戏剧节,戏剧节引进大量舞台戏剧精品,组织举办包括“原创剧本征集”“懂年轻、懂戏剧”“高校戏剧行”等一系列活动。节庆期间,南京的大学生总能有幸在校园内面对面听取国内戏剧专家的精彩演讲。
比如朗读者公益助盲活动,以“排除盲人阅读障碍”为宗旨,从2012年项目开展至今,招募志愿者近一万人,服务江苏省范围全龄段盲人读者3万余人,录制现当代文学书籍81种,征文作品90余篇,总时长超过300小时,正式出版有声光盘12套,举办助盲公益活动166场,为视障人群全方位打造一座用耳朵聆听的有声图书馆。再比如全民阅读春风行动。这项活动旨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工作,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农村留守儿童及困难家庭儿童的阅读需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和精准志愿服务活动。
(作者:张光芒,系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