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1日 星期五

    期刊看台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1日 14版)

    徐刚《古老与神圣》(报告文学)

    载《中国作家·纪实版》2022年第2期

      从大森林走进周口店的洞穴,作家徐刚描摹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不能忘怀的时刻:发现石器、灰烬层的时刻;与原始人头盖骨相遇的时刻;呼吸着远古气息的时刻。这些再现历史的考古时刻是背对时间的追溯,让读者们看到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工作,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庞贝《乌江引》(长篇小说)

    载《人民文学》2022年第3期

      小说书写了党和人民军队苦难辉煌的历程,其中重点描摹了长征时期情报破译部门的工作及其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在主要人物的活动、所到地方的群众反应和敌我双方的严峻较量中,从多个维度写出了人心的正向选择、信仰的忠诚坚定、任务的紧迫艰巨、智慧的清朗超群、生活的苦辣酸甜等,立体呈现了伟大征程中这支特殊部队的壮阔人生。

    付秀莹《野望》(长篇小说)

    载《十月·长篇小说》2022年第2期

      作为一个家庭的主心骨,翠台不但要处理好自己家的琐碎家务、邻里往来,关键时候还得调停家里的突发事件,甚至重大变故。这里既有平凡的喜怒哀乐,也有个人命运的穷通兴衰。小说结构既严谨又灵活,个人、生活、社会,三个维度明晰周密,却又互相渗透、涉笔成趣;感触细腻、节奏舒徐,充分发挥了女性作家特色。

    陈世旭《那时明月》(中篇小说)

    载《北京文学》2022年第3期

      江洲由劳改农场改为国有农场,工人们在此劳动、生活,个体命运跌宕沉浮。城里人和洲上人的故事,老职工和新职工的故事,男男女女的故事,一个个接连展开,文坛宿将的新“知青伤痕”故事带来全新体验。

    杨少衡《王不见王》(中篇小说)

    载《湖南文学》2022年第3期

      这是一篇关注基层官员生态的小说,作家力图呈现出特殊场域中复杂微妙的人物关系。小说塑造了当代基层官员的两个典型,一个是“空降兵”干部,另一个是从本单位成长起来的干部,他们的性别、性格、资历与格调各异,但都是勇于承担重任的实干者。二人互相欣赏又互相厌弃,关键时刻又彼此拯救,强烈的戏剧冲突,让这些有情怀、有理想的干部形象跃然纸上。

    王占黑《半熟之士》(中篇小说)

    载《收获》2022年第2期

      疫情期间,湖北青年小张滞留在上海的出租屋里,与小张年龄相仿的上海本地青年宇明事业、生活双双失意,二人在机缘巧合之下,承接了一份特殊的工作:有偿帮助无法回沪的租客们照顾宠物。他们以这种临时性的身份,与形形色色的雇主产生着临时性的交集,在人间百态中,体味到人生的别样意义。

    文清丽《向花处》(中篇小说)

    载《江南》2022年第2期

      小说如一则自然温润的小品文,在细碎、敏感又复杂的女性友谊中,探寻着她们不尽相似的婚姻困境的出口。四个大学时代的好友,年逾五十事业有成,却在婚姻生活中各有各的烦扰。那些精神需求与现实之间难以达到的微妙平衡,终究在彼此小心翼翼地倾诉和倾尽心力的呵护中释然。小说对新时代女性有着精湛且独到的观照与书写,有人到中年的现实无奈,也有涓涓岁月中的爱与温情。

    萧相风《深圳挑蚝工》(报告文学)

    载《天涯》2022年第2期

      作品从深圳挑蚝工这个社会小切口,展现了宏大的时代细节。作家于疫情前后,在深圳蛇口渔人码头守望三年多,在现代化都市的前沿转身回眸采写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挑蚝工,完成了这一属于他们的“观察笔记”,记录下挑蚝工们富有野性的激情生命、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这是为芸芸众生塑像,也是为时代补写注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