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具有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首任校长马君武先生于1903年,最早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5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以书目清单的形式,在中文期刊《译书汇编》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译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中共创始人之一李达先生、《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先生都曾在广西大学任教。195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杨东莼教授任广西大学校长。目前,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信息化联盟12个常务理事单位之一,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科建设、教学竞赛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不断发力,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科研育人、课程育人、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实现思政战线上育人又育己,立德树人中师生共成长的良好发展势头。
以学科建设引领科研育人,实现教研相长
学院以学科建设助力科研育人为导向,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实施入学前“扶一把”,即在研究生选拔过程中要求学生提供一份科研规划,并将此作为入学的重要标准予以考核。在确定研究生录取后,根椐学科方向制定书目并随录取通知书一同寄出,要求学生进行研读并撰写一篇学术论文(硕士6000字以上,博士10000字以上),入学后由导师修改评阅,反复修改后进行投稿发表。实施开学后“推一把”,即严格落实导师第一责任人制,从师生“双选”到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送审、毕业答辩,从日常管理到学术培养,每个关键节点都做到导师步步紧跟,程程护育。每周二、六晚,由分管副院长组织博士生导师领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科负责人组织本学科导师和硕博研究生,每周进行一次前沿问题研讨。为师生提供最优质的科研学习保障服务,给每位教授配备独立工作室,为每位博士生提供学习卡座,为硕士生提供公共研修室,实行打卡考勤。实施毕业前“送一把”,即在学生毕业前利用脑电实验室,眼动实验室等定期开展心理疏导,及时缓解毕业生的各类焦虑情绪。开展“老手拉新手”活动,邀请优秀毕业生来校分享职业和学业的成功经验,助力毕业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学业深造。给每个班级配备专业班主任和兼职辅导员,持续跟进学生职业发展和学术成长。
三年来,学院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软科2020年排名进入前5%(全国第17名),2021年进入前7%(全国第25名),2022年进入前6%(全国第21名)。师生在学科发展的助力下取得丰硕成果,共获省部级以上项目4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5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在“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12篇,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118篇。学生就业率在95%以上,考研率达到45%,考博率达到10%。
以教学竞赛推动课程育人,实现教学相长
学院以教学竞赛为抓手,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效。实行以“赛”促“教”,以教学竞赛能力和素养要求为标准,每周二下午进行教研室教师集体备课,每周五下午开展教师理论大学习。暑期开展全员集体备课,邀请全国知名教师现场一对一指导,为每位老师磨课练课提供专业意见。每学期组织师生开展评教,邀请学校教学督导组进行全员全课全覆盖式督导。实行以“赛”促“学”,以参加各类教学比赛为契机,充分发挥师生在课程建设和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实行本科专业导师制,深度参与学生各类学科竞赛的指导工作。实行博士、教授授课制,提高思政课授课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行以“赛”促“建”,以竞赛课程为单位,优化教学团队,要求每门课程培育3名金牌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每名教师要打造一堂金课。在一流课程、一流专业建设、课题申报过程中,实行老人带新人制度,“搭台子,组专班,配能手”组建优势团队,明确课程、教学建设的攻关方向,推动思政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三年来,学院师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50多人次,多位教师取得优异成绩并获得荣誉称号。其中1人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并获教学学术创新奖和教学活动创新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人获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第一名并获广西五四青年奖章、广西教学能手称号。1门课程获推国家一流课程,2门课程获广西一流课程建设,学生评教85分以上思政课达到100%。
以信息技术助力思政育人,实现师生相长
学院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研发线上思政课实验教学App平台,使手机变成“学习利器”。该平台集知识点、微视频、教学案例、课后阅读书目、随堂测验、模拟考试于一体,具备考试、评教、考勤、讨论、答疑等多重无纸化功能。打造线下VR虚拟仿真互动体验中心,使思政课真正“活”起来、“火”起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建立“中共党史馆”“改革开放馆”“复兴之路馆”等静态场景,还原真实场馆环境,使学生能够达到身临其境的体验效果。利用大空间定位技术开发“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南海及周边环境”等动态实景,实现多人同场域互动,通过虚拟技术进行深度学习体验。
三年来,学院以现代科技为纽带,用虚拟仿真为代表的现代技术覆盖所有本科生的思政课堂,实现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师生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技创新平台。学院教学创新被多家中央及地方媒体广泛宣传,并形成一定示范效应辐射区内外多所高校。
(作者:朱海)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