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将为您呈现的,是春晚40年舞台上从不缺位的节目——戏曲。说到戏曲,真的是一门精美绝伦的艺术,一方小小的舞台,却能展现大千世界、百万雄兵。”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至三分之一处,《生生不息梨园情》戏曲节目如约而至。这场大联欢,演员横跨30后到10后,既有80岁高龄的老艺术家,也有年仅7岁的戏曲小萌娃,几代人同台,带来中国戏曲的戏脉之源,戏韵悠长。
从主持人的介绍中,我们猛然发现,春晚四十年,戏曲节目从未缺位。这是一项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平台的自觉担当。当然能让一个关注度如此之高的联欢晚会坚守四十年,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戏曲这门艺术值得我们守护与呈现。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指出,“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著名文化学者冯其庸曾在谈论中国戏曲与民族精神时说:“中国的戏曲如果灭亡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就灭亡了一半或三分之一;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其中必然包括独立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精神基础。”戏曲的魅力何在?它融合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艺术精华,是一门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展现中华美学风范的艺术形式;它弘扬中国道德故事和家国情怀,引人向真、向善、向美,传承中国精神,历来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之一。
回看春晚40年的戏曲舞台,本身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梨园故事。从1983年首届春晚上黄梅戏《天仙配》、京剧《坐寨盗马》《空城计》等惊艳亮相之后,历届春晚上戏曲节目就再未中断。
40年春晚,戏曲舞台有哪些惊艳之处?一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容上,我们所熟悉的京剧及地方戏经典剧目几乎都有过精彩亮相,可谓流派纷呈、名家荟萃,比如京剧《斩美案》《赤桑镇》《打龙袍》《苏三起解》《定军山》《智取威虎山》,黄梅戏《女驸马》《打猪草》,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越剧《红楼梦》《五女拜寿》,还有川剧、粤剧、花鼓戏、沪剧、锡剧、河北梆子等诸多地方戏的代表剧目。形式上,1983年以来,除了一些经典选段的独唱、清唱,还有戏曲小品《群丑争春》、戏曲哑剧小品《洞房花烛夜》、戏曲时装表演唱《梨园彩虹》、戏曲歌舞《庙会风光》、双簧京剧清唱《金钟响》等各种形式。大概到了2000年之后,逐渐形成了《梨园闹新春》《盛世梨园美》《锦绣梨园》《璀璨梨园》等戏曲大联欢的形式。尤其到了近几年,舞台呈现更加丰富,戏曲传承主题也更为突出。比如今年的戏曲节目《生生不息梨园情》,开篇,戏曲小萌娃们齐诵“传于吾辈门人,诸生须当敬听。自古人生于世,须有一技之能。吾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几代人同台,讲述梨园故事。京剧《岳母刺字》《徐策跑城》《赤桑镇》《智取威虎山》、豫剧《金水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天女散花》等精彩纷呈,叫好声不断。这台节目以“生生不息梨园情”为题,呈现梨园文化,结尾处一句“锦绣梨园新气象,生生不息续辉煌”不仅表现了戏曲传承不断向好的新局面,更寄托了一种戏曲生生不息的希望。
如何让戏曲生生不息,40年的春晚坚守对我们是一种激励,也有很多启示。笔者认为,对于广大戏曲工作者来说,“吾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当下,就是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都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在国风国潮受到普遍欢迎的今天,戏曲也必定会给各个艺术门类提供丰富的养料。而对于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来说,不妨对戏曲多一点耐心,在刷视频、听段子之余,通过进剧场、看电视、线上观看等形式,近距离感受一下戏曲的魅力,相信它会带给你无数的惊喜。我们也确实有理由相信,锦绣梨园一定会生生不息续辉煌。
(作者:范双燕,系浙江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