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历史学是学校传统优势学科。近年来,历史文化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彰显丝路文明研究特色为着力点,努力提升历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水平。
立足地域优势,凝练特色研究方向
学院现有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均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甘肃省重点学科。学科建设中,学院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研究与丝路文明史研究紧密结合,形成了西北边疆史地、敦煌学、简牍学、西北抗战史等地域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院自20世纪40年代起开始简牍学研究,1995年培养简牍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05年培养简牍学方向博士研究生。1996年创办国内最早的简牍学学术辑刊《简牍学研究》。2021年,学校成立国内首家简牍研究院。甘肃省教育厅将简牍学做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突破工程。“简牍学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瞄准学科前沿,推出标志性科研成果
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胡小鹏“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交融史研究”、尚季芳“抗战时期西北国际通道资料整理及研究”、田澍“河西走廊与中亚文明”),国家社科重点项目3项(田澍“边疆治理视野下的明代绿洲丝绸之路研究”、尚季芳“西北抗战大后方文献资料整理研究”、刘再聪“唐朝村制度与中国古代基层行政制度西进化历程研究”),国家社科“冷门绝学”项目3项(王新春“瑞典藏中国边疆考古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郝振宇“西夏家庭资料整理与研究”、张继刚“出土简牍所见体育健身资料整理与研究”),其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4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史研究》等发表论文400余篇。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省社科成果一等奖等30余项。2022年1月3日,以田澍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揭牌,围绕西北简牍整理与研究、丝路文明史、河西走廊与中亚文明等展开研究。
聚焦课程思政,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历史学为国家特色专业,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为国家教学团队。团队在《敦煌学教程》《简牍学教程》等特色教材编写中,引入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内容,开展丝路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调查等,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爱国情怀。2019年起,历史学获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敦煌学概论”获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史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概论”获甘肃省一流课程,“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获省教学团队,“丝绸之路文明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历史学专业获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敦煌文化与文学”获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新文科视野下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围绕学生中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学院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6年以来,总计有200余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占所有毕业生的30%。其中70余名学生考取985高校研究生。多名学生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口述史交流赛中获奖。1个团队获“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学院通过甘南临夏州“教育扶贫”、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服务社会。2016年以来,近400名学生参加新疆实习支教,35支团队300余名学生参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活动;获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优秀团队奖1次,省级优秀团队3次。2019年,“丝绸之路文明基地班”获省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立足专业基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学院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召开“丝绸之路黄金段:甘肃丝绸之路文化高层论坛”等学术会议。学院注重丝路文化遗产调查,为甘肃古城遗址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甘肃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等,提供学术建议和对策。立足历史学研究基础,提出用“学术敦煌”打造“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独特文化品位。编纂《兰州通史》,彰显兰州在维护中国疆域稳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推进西部开发、促进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学院即将启动8卷本《河西走廊通史》的编纂。
(作者:田澍 何玉红 刘再聪)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