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这是一次与时间的赛跑、与困难的较量。
12组采访对象、13个采访地点,要在24小时内完成拍摄,真实展现12组不同职业的人在每个时辰内的工作场景。
“就我们这几个人,能完成吗?”在策划时,我们没有一个人有肯定的答案。唯一能肯定的,是我们愿意为所有的创意去尝试、去拼,愿意努力用镜头和语言去记录春节前夕那些平凡又伟大的普通劳动者。
1月28日23时,我们几名记者兵分三路,奔向北京的大街小巷。
夜色下,铁路桥边,为了拍摄好一组镜头,我们在寒风里站了一个多小时。腿冻得发麻,可我们又不好意思随便走动,怕打扰正在工作的工人师傅。“拍得清楚就可以了。”可是大家停不下来。采访时铁路工人李玉明告诉我们:“中国高铁跑得越快,就越需要更加稳定的线路基础。我们必须像铁路道钉一样钉在祖国铁道线上。”李师傅质朴的话语深深触动了我们,我们决定在列车出站时,拍摄车灯映照下李师傅那刚毅的脸庞。
晨光里,拥堵路上,靳铃涵与团队成员为了赶时间,跳下出租车,换骑自行车赶往采访地点。不能迟到,因为她们所采访的公交司机从不误点。冷啊,想把背包往前背、扛一扛风,可里面的电池也怕冷啊,只好往后背。大家用镜头记录了航空总医院门诊护士李跃跃给市民做核酸检测的场景,李护士的话语“我们是患者和所有人的后盾”,成为当天采访日记里深刻又动人的一笔。
24个小时,始终与时间赛跑。报道最终在报纸、网站、客户端、微博上联动播发,伴随12个时辰的“钟声”,民警、铁路工人、医生、环卫工人、公交司机、冬奥志愿者、社区志愿者、食品安监人员、邮政快递小哥、护士、消防员、地铁站工作人员、边检移民警察的故事依次铺陈开来。
篇幅不长,内容不多,但凝聚了我们的心血,也凝聚了众多普通劳动者的奉献精神。我们最终给作品命名为“平凡的一天,不平凡的十二时辰”,它讲述的是镜头前各行业劳动者的春节,也讲述着我们——镜头后奉献着青春、挥洒着理想的新闻人对新年的期许。
(本报记者 彭景晖 光明网记者 陈畅 靳铃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