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09日 星期三

    《太湖之恋》: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

    作者:林玉箫 仲呈祥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09日 15版)

      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出品的生态纪录片《太湖之恋》近期在东方卫视播出。该片围绕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发生的变革展开,分为《江南之心》《锦绣风物》《碧水入画来》三集,从水利、物产、环保三个方面展现了太湖流域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太湖之恋》充分发挥了生态纪录片的艺术魅力,聚焦人与自然之间、生态与文明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凸显了富有中国智慧的生态文明进程,倡导了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这一整体下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

      《太湖之恋》展现了具有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性的生态观,准确把握了生态纪录片的艺术特色。自我国第一部大型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以来,中国生态纪录片始终与我国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相呼应。《太湖之恋》第一集《江南之心》从良渚文化遗址出发,通过历史的、哲学的视角指出太湖流域5000多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人类治水的历史。从人与水的互动出发,揭示了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艺术的、审美的眼光生动呈现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并通过丰富的实例证明,劳动只有和自然界合力才能发挥作用,而这其实就是生态美学万物相生相依、命运与共的思想。

      第二集《锦绣风物》集中展现了新时代人与自然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共生共荣,人与自然既是整体之下的关系,也是相生相依的关系,生态环境不仅与人类生存直接相关,更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文化。无论是太湖蟹农上岸发展生态农业转变的物质生产方面,还是苏绣大师姚建萍、回乡创业者朱燕、宋锦传承人钱小萍等人的故事体现的精神生产方面,太湖儿女们正是在对自身所在生命家园的认识、体察和感悟中,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江南文化,让人类艺术与自然生态在继承发展中交联碰撞、携手向前。《太湖之恋》通过片中人物与自然的关系之美暗示观众,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提升人的文明。

      《太湖之恋》还形象阐明了新时代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路径和方法。第三集《碧水入画来》一开始便回顾了由人类活动引发的太湖蓝藻危机,揭示了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不顾长远生态效益的严峻后果。纪录片以浙江省安吉县在生态治理中旧貌换新颜的鲜活事例,向观众展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当地村民通过关停矿山、淘汰重污染企业等一系列环保措施增值自然资本,再利用自身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深刻体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生态文明理念。此外,纪录片还通过记录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上海青浦三地“河长”的跨界合作倡导了“共饮一江水,共担一份责”的治理方式。从浙江湖州长兴“河长制”的兴起,到江浙沪“联合河长制”的共治共管,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体现了人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因地制宜、自主创新、协同合作,彰显了构建生态治理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江南生态美,绿意最动人。《太湖之恋》通过生态纪录片独特的视角、大美的画面、生动的人物、真实的事件审美化地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该片将审美价值的“美”和生态伦理的“善”统一起来,并以纪录片的“真”的形式展现出来,由此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态审美视野。期待更多优秀纪录片,真实、艺术再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火热实践、传播化人养心的生态美学,为人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林玉箫,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师;仲呈祥,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