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精心呵护城镇“微细胞”12】
“在城里也能赶集了!”听说贵州遵义市区的“周末市集”大受欢迎,周六一大早,记者跟着水果摊主莫有民出摊了。
“不远,五六分钟就到。”老莫拉上一大车水果奔了集市,展眼便看见了“遵义市电厂社区周末市集”条幅。
管市场的同志介绍,电厂社区是遵义市红花岗区的一个老旧厂矿社区,灵活就业人员多,附近又没有大的集贸市场,社区就想搞个“周末市集”。正好社区里有块近万平方米的闲置土地,上级批准后,党员志愿者干了一个多月,终于赶在节前收拾出来了。元旦后,能容纳400多个摊位的集市正式开业。
时至正午,来赶集的人越来越多,老莫的水果也卖得红火。“生意比想的好!”莫有民说,“草莓、车厘子、金橘……基本都卖完了。周末赶集,平时串巷,一个月收入过万元。”
64岁的朱贵枢边挑草莓边说:“今天小孙女来,她最爱吃这个!在家门口赶集,省心省力,这里比商场便宜两三成。”还有野菜、草药、石磨豆腐这些老遵义眼里的“稀罕货”,买回去娃娃见了都喜欢!
一旁的摊主王治东是莫有民的老街坊。50岁出头的他,平时打打零工。听说摊位免费,他就开摩托车趸了两箱蔬菜来卖。没啥经验,一上午才赚了200块,看得出,老王有些心急。
热心肠的老莫对老王现场“指导”:“进货渠道要选准,推荐你去贵阳农产品物流园。下次我带你去!”
(本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