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01日 星期六

    写生与创作

    ——从祝大年的艺术说开去

    作者:杜大恺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01日 06版)

        美人蕉(工笔重彩画)祝大年

        崂山小景(钢笔画)祝大年

        崂山小景(工笔重彩画)祝大年

      【艺海撷英】  

      祝大年(1916~1995)是我国现代陶艺、现代壁画、现代工笔重彩画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也是一名教育家,曾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授。

      祝先生早年就读于国立杭州艺专,18岁转入国立北平艺专后,经蔡元培先生推荐赴日本学习陶艺。1938年回国后,他积极参与抗日宣传画、壁画的创作,在重庆、上海从事陶艺的创作与研究,并于20世纪50年代初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任教。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祝先生担任陶瓷系主任、教授,为陶瓷系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望其60年的艺术生涯,祝先生在他从事的所有艺术门类中,几乎都做出了杰出的成就:他主持设计的“建国瓷”是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一座高峰;他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创作的壁画《森林之歌》是中国壁画艺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的工笔重彩画直追古人,笑傲西方;他的钢笔画堪称教科书般的经典。

      祝先生的作品艺术风格鲜明,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东方审美。他的作品取精微而抒广大,远观有宏伟气势,近看又精致入微。他的工笔重彩画是在写生提炼的基础上,赋予其对色彩造型意境的追求。

      近日,祝大年艺术作品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展览的主题为“写生·创作”。此次展览展出了两类作品:一是祝先生的写生作品,二是他借助写生完成的创作作品。将两类作品并置展出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模式,一方面可使观赏者领略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使人们对祝先生独特的创作路径获得直观的认识。

      就艺术创作的结果而言,写生与创作有时是同一回事,写生即创作,而借助写生收集素材,重新构建画面,最后完成的作品也是创作。相对具象的艺术创作,大致都是由这两种方式完成的。

      中国古代绘画多半是通过目识、心记、神会完成其创作,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西方画家有时直接以写生进行创作,有时则借助写生积累素材然后进行创作,这是因为西方的艺术贵在写实。而中国的艺术重在写意,其“写实”与“写意”背后都有着深邃的历史渊源,各呈异彩。近代以来,中国的艺术有渐次趋向表现现实的追求,基于这样的历史选择,写生遂成为中国艺术创作中被广泛接纳的一种方式。

      20世纪50年代,张仃、李可染、罗铭一起去安徽写生,开中国画深入生活,注重写生的一代新风。今天的中国画家已不再为写生纠结,但仍有“为写生而写生”的质疑,要改变的不是写生本身,而是写生的目的与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写生与创作究竟有多少因果关系,其实是没有定势的。每个艺术家都有不同的选择,也有无数种可能,这是艺术的必然。祝先生的选择很独特,不可复制。

      进入多媒体时代,写生的一些功能已被多媒体手段替代,但人与机械、工具之间的差异依然是真实的存在。科学在不断创造新的观看和记录世界的方式时,并未阻断亦不能阻断人的能动性。

      1978年,我曾陪同祝先生一同去广州和西樵写生。时已入冬,祝先生披着军大衣,在小马扎上一坐一天的写生情景,始终萦绕在我的眼前。对我而言,那是永久的记忆。

      (作者:杜大恺,系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