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文学为美好生活添彩】
这几年,我仍花了许多时间在读书上。
读过《潘汉年的情报生涯》,我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隐蔽战线上的惊心动魄、波诡云谲;读过长篇小说《第一缕光》,那是一名农村少女冲破封建思想禁锢,走上自我觉醒之路,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在虚构与史实交互之间展现时代的变革;读过《闲云出岫望黄公》,那是一场作者与黄公望的对话,更是对《富春山居图》深入灵魂的解读……
庚子鼠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抗疫文学作品给我带来太多的感动和力量,白衣天使们的身影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中。如今重读那些作品,我还会潸然泪下。当时,我也参与到抗疫文学的创作中,和作家张培忠合作写出了《千里驰援》。
我仍喜欢从报纸副刊中寻找自己喜爱的作家和文章。常看《人民日报》的《大地》,了解脱贫攻坚的进程、小康生活的美好;常看《光明日报》的《文荟》《作品》《大观》《雅趣》,作家们与先生们的视角、学问、文采,令我长见识;常看《羊城晚报》的《花地》,一窥作家的闲情逸致;常去《深圳特区报》的《前海》,看深圳的古往今来……
每次经过报刊亭,我总是一股脑买上《小说选刊》《当代》《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雅文学”与“俗文学”,都是我的“菜”。老作家有新作品,大作家有小文章,小作家有大部头。捧着杂志,于灯下徜徉,于文字中漫游,充实而美好。
于成年人而言,阅读,本来就应该“叼空”——片段时光与片段阅读融合,你会发现,一年下来,读了不少书、不少文章。你也会发现,很多熟悉或不熟悉的作家,一年又一年,似乎从未懈怠,他们不停地为人民书写,为时代记录,为文学忙碌,在用一支支笔构建自己的精神大厦的同时,也为这个伟大的时代留下了一篇篇、一部部精彩的作品。我想,若干年后,它们会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史记》。
文学与生活,从未分离——生活润泽了文学,文学斑斓了生活。
(本报记者赵玙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