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
“现在国家国防建设需要人才,你的成绩那么好,去其他地方太可惜啦。希望你能够回到所里来,投身国防大有前途。”我国兵器专家、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明至今仍清晰记得,30多年前恩师张相麟写给他的一封亲笔长信,“老师对我一生影响很大。读了他的信,我什么都没想,就决定回来了”。
1983年,毛明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毕业,在3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进入素有战车研制“国家队”之称的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后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师从张相麟教授继续深造,27岁就取得军用车辆工程博士学位。彼时,社会流行出国潮和下海潮,毛明的很多同学都选择出国或下海,各种诱惑也朝他袭来。在导师的召唤下,毛明毅然回到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义无反顾投身国防工业领域,从此再未离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国防工业发展建设提速,兵器装备研制驶入快车道。“在改革开放经济大潮中,我们沉下心来学习、做研究。在国防工业大发展的时候,我们这一代人就派上了用场,很庆幸赶上了好时代。”毛明说。
某步兵战车是毛明主持研制的一个重点装备。作为第一副总设计师、水上分系统总设计师,他提出变形车体的概念,通过建立战车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经过大量试验,突破了沿用40余年的“两栖车静浮态必须保证纵倾角大于0”的限制,建立起两栖战车水上航行动浮态设计方法,解决了战车重心靠前时航行失稳的重大技术问题,实现了确保航行安全的前提下航行阻力大幅降低,使战车在发动机功率不增加的前提下水上航速得到很大提升,实现了我国两栖战车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
早在99式坦克定型之际,该型坦克的研制工作就已展开。作为业界资深专家,毛明深知“摆在我和团队面前的,是一道又一道的技术难关,突破了就是世界先进,解决不了就得老老实实承认落后。我们必须担起国家的重托,没有退路。”毛明和他的团队以世界先进坦克为目标,以惊人的毅力与执着钻研精神,开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攻关、一轮又一轮检测试验,他不仅没有被打倒,还陆续突破了系统集成性能匹配等数十项核心技术,实现了我坦克由单车作战向融入体系联合作战的跨越,由单一功能精确打击向多功能精确打击的跨越,由分立式机械操控向集成化自动操控的跨越,由正面、侧面被动防护向全方位多手段综合防护的跨越,显著提升了我军主战坦克的技术水平,使我国坦克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之列。2015年9月3日,某型主战坦克位于装备方队之首,呈“箭”形率先通过天安门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搞科研事业,首要的是喜欢。不喜欢就调动不起激情,激发不了好奇心和突破的欲望,科研事业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毛明整天就琢磨着怎么让国产装甲战车变得“更牛”。在某型坦克的研发中,他将智能布局理论运用于坦克的总体布置设计,形成了我国坦克“外形低矮、重量轻”的鲜明技术特征与优势。他提出信息化坦克总体方案和车载综合电子系统拓扑方案,构建了多系统的攻防策略以及多功能的作用体制,使改型坦克不仅首次拥有统一指控、态势共享、协同攻防、综合保障等新功能,而且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都获得跨越式提升。
不止于此,通过型号和大平台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毛明提出坦克信息力的概念和表征方法,发展了主战坦克总体设计理论与方法,实现了我国主战坦克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提出以可变形车体产生水动力的新构想,创新发展了两栖战车水动力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实现了我国两栖战车水动力学设计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建立了表征战车越野机动性的新指标体系,发展了液力机械综合传动装置和非线性行动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实现了我国战车越野机动性和操控性的显著提升。
从40多摄氏度的高温高湿沿海地区,到零下30多摄氏度的荒原沙漠,极端天气里常常闪现着坦克研发人的身影。“每年的大部分时间去极端气候区做试验,是坦克人的常态。我们的人生就像这些铁甲装备,能接受恶劣环境的洗礼,就能获得更多的成长,变得愈加强大。”就像当年恩师对他的言传身教一样,毛明也常常告诉自己的学生,创新是科研人员的本质要求,要立足于我国本土工业体系,坚持自力更生、博采众长,全力攻克“卡脖子”技术,用无懈可击的产品赢得骄傲与尊重。
(本报记者 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