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到杭州,沉下心来,小住几天,深切感受到杭州之美。它美在景,更美在人。如果说杭州处处胜景,倒不如说满城文化。
风物滋养文化,文化成为风景,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使杭州的风景和文化更加璀璨。
一
景可数西溪。这次住在杭州西溪湿地的一个客栈。西溪湿地是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确是杭州生态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看看这里的山水湖田草,小船沿溪流穿行,鸟儿在草木间嬉戏,人与自然相融相生。
坐上小船行于溪流中,和风拂面,桨声汩汩,水上有鸭、船、波、影,船上有人声、笑声、歌声。尤其是那河渚街,融合了休闲、商贸集市、观光旅游,还原了旧时人们生活生产的格局,楼阁房屋临水而建,叶叶小舟穿桥而过,小桥、流水、人家,好一派“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水乡风情!
同行的导游小李是浙江大学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他告诉我们,西溪湿地不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搞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搞私人会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河堤、道路由河泥堆成,种植了大量的芦苇、野茭白、菖蒲等根系密集发达的植物,而且保留了老建筑、老物件,也留下了西溪湿地原有的烟火味。
我们去了烟水渔庄。这是个农耕渔事文化展示中心,据说创意源自清代文人陈文述的《秋雪渔庄》,我倒觉得意境更接近陈文述的弟子、清代女诗人吴藻的《秋雪渔庄》:“芦絮明寒渚,松阴暗草堂。西溪好烟水,中有此渔庄。筑簖营鸥宅,分田种鹤粮。梅花三百树,晴雪又浮香。”渔庄是水乡庄园别院建筑,二层高,八角攒尖,飞檐翘角,雕甍绣槛,古韵盎然。
一路行来,参观桑蚕丝绸故事、婚姻民俗、西溪人家等展览馆,感受到水乡民居的地方特色和质朴的农耕文化。四望朴野幽趣、村埭田园,坐上石凳,品尝龙井,一番感慨涌上心头。“仰望夜空,繁星闪烁。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沼泽变湿地,湿地变公园,既涵养水源,又创造效益。久久为功,坚定前行,绿色发展理念定会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之路也将行稳致远。
二
文化味十足的,还属西湖,那是自然与人类共同的作品。四周山峦如黛,清澈的湖水波光潋滟。单看那西湖十景的名字,就足让人心荡神摇了:双峰插云、三潭印月、断桥残雪、南屏晚钟……然而,若不是春夏秋冬,风霜雪雨,反复领略,细细玩味,难以体味西湖景致的妙处。也只有走到历史深处,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才能感受到这些景致背后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力量。
感恩,是西湖故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西湖著名的“三堤”是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典范,也体现了人民对关心民间疾苦的官吏的褒扬。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时,看到西湖草长水涸、葑菱集聚、淤泥污浊,以工代赈,疏浚西湖,花了20多万人工,挖泥筑堤,贯通西湖南北两侧,堤上绿树成荫、亭台错落、六桥点缀、旖旎从风,为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闲逸的风景线。后人为缅怀苏东坡,称此堤为“苏堤”。自南宋以来,“苏堤春晓”常被视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为“六桥烟柳”,列入钱塘十景。“白堤”,是杭州人民为缅怀时任杭州刺史白居易起的名字,研究金石篆刻影响深广、海内外声名卓著的西泠印社就在白堤边。“杨公堤”,则是人们为纪念明代曾任杭州知州的杨孟瑛命名的,长堤卧波,方便了交通,靓丽了风景。可见,谁对人民做过贡献,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有一场实景演出《最忆是杭州》,可称杭州美景的文化表达。在如梦如醉的山水倒影中,呈现了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的意象。“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逐水而居是人类发展演进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人自古有尚水的传统,并把水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抽象为一种精神品质。在《最忆是杭州》中,水是唯美的底色。《春江花月夜》《采茶舞曲》《梁祝》《高山流水》《月光》《我和我的祖国》……杭州的城市内涵、自然山水、人文历史,在这里浓缩成一场美轮美奂的艺术盛宴。
三
文化素养是一个城市深厚而持久的根基。在杭州住了几日,杭州人的文化素养让我印象深刻。杭州的美誉,一半因景,一半因人。在街上走,车总是让着人,很少听到谩骂、争吵。“不知其地,视其草木”,不熟此地,看其居民。在杭州生活、游览,是舒心的。
饮食也可见人文。“南料北烹”“口味交融”是杭州饮食文化的独特风格。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我总觉得它从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审美特征、社会心理、交往方式。无论是圆桌还是方桌,中国人习惯于围坐在一起,团圆,团结,共享,其乐融融。杭州菜彰显江南鱼米之乡的优势,兼蓄北方烹饪技艺,清淡典雅、清香别致,咸中带甜、酸辣适度,淡而有味、醇而不腻。食在杭州,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定胜糕、猫耳朵、东坡肉,等等,让人啧啧不已。坐落在西泠桥畔的楼外楼是要去的。这个店有160年历史,借着“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名句,更显出文化意境。点上宋嫂鱼羹、蒜泥溜鳝卷、油焖春笋、西湖莼菜汤几个小菜,佳肴与美景共品,历史与现实交融,别处是难以领略到的。
到了杭州,还应该看杭绣。杭州历来有“丝绸之府”之称,杭绣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是它对纺织工艺技术和物质文明作出的贡献。一件刺绣便是一幅作品、一处风景,正所谓“诗心入画绣,巧手夺天工”。实际上,在古汉语中,用青、红两色线绣称为“文”,用红、白两色线绣称为“章”,“文章”二字的古意为锦绣,后转义喻文。杭绣的图案设计,多取材于龙、凤、麒麟、孔雀、牡丹、西湖风景之类。当地人说,杭绣最有特色的是夸张和变形,工笔少而写意多。这次在杭州,买了把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轻巧悦目,美不胜收。撑着这把伞,想着发生在杭州西湖断桥边许仙借伞的传说,还是挺有滋味的。
能不忆江南?何日更重游!
(作者: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