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2日 星期四

    新时代的中非合作:守望相助 发展共赢

    作者:贺文萍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2日 12版)

        11月3日,在津巴布韦南马塔贝莱兰省省会关达的塞农多小学,学生从中国援建水井里打水。新华社发

        2月10日,在赤道几内亚马拉博,工作人员在机场整理转运中的中国新冠疫苗。这是中国政府向非洲国家提供的第一批疫苗援助。新华社发

      春华秋实,又一个3年过去,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于11月29日至30日圆满举行。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世纪罕见之大疫情的背景下,此次中非合作论坛不仅再一次见证了中非合作坚如磐石的决心、情比金坚的友谊,而且还向世界发出了新时代南南合作的最强音。

    1.当前中非关系的发展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11月26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非政策立场,并展望实现中非关系新发展、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白皮书指出,当前中非关系的发展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非合作成果遍布非洲大地,改善了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给双方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友好关系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中非关系从早期相互支持民族独立解放事业、巩固和发展民族经济到现当代加强政治外交、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全方位、宽领域、立体式的合作,走过了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70多年历程。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还使中非关系发展迈入了集体对话的机制化轨道。论坛成立20多年来,每隔3年就在中非之间轮流举办的论坛会议已成为中非合作与发展的重要舞台和强有力的推手,推动中非关系不断取得快速和全方位的发展。特别是论坛期间升级的三次峰会一次次提升中非合作的层级,中非合作的宽度和深度也不断增强。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立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确立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定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推动中非关系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

    2.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患难之中见真情

      中非合作之所以成为国际关系史中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典范,是因为中非友谊历经了岁月的洗礼和风雨的考验。这如同一对朋友,同享欢乐时刻容易,但只有共度时艰才能够检验真情。唯有在艰难时刻的携手和不离不弃才最能体现出友谊的浓度和深度。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当2008年及2010年中国汶川、玉树等地先后发生严重地震灾害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非洲国家踊跃向中方捐款。如仅200万人口的赤道几内亚就捐赠了200万欧元,平均每人1欧元。刚果(布)政府在汶川地震后捐赠100万美元,在玉树地震后又捐资200万美元建设了一所小学。同样,非洲人民也不会忘记,当非洲国家遭遇饥荒和疫情的冲击时,是中国火速伸出援手,与非洲兄弟携手渡过难关。中国先后在40多个受灾非洲国家开展粮食、供水、妇幼、教育等民生项目,受益人数有1000多万人,有力促进了受灾国的经济恢复和社会发展。

      2014年,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国家暴发埃博拉疫情后,中国先后分四批提供了总计达7.5亿元人民币的援助物资和资金。中国驻疫区国家的医疗队不仅没有抽身逃离,而是选择坚守、与非洲朋友共患难和共同抗击疫情并最终取得了抗疫胜利。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非在政治声援、医疗物资援助、抗疫经验分享以及国际多边合作等方面都携手共进,体现出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兄弟之情。2020年6月,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成功举办。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同非洲大陆就应对疫情举行峰会的国家,引领国际对非抗疫合作,为全球抗疫合作注入了强劲动力。迄今,中国不仅向非洲53国和非盟提供了总计120批检测试剂、防护服、口罩、隔离眼罩、呼吸机等紧急抗疫物资援助,而且在疫苗提供和生产方面也秉承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的精神,已在埃及启动疫苗本地化生产,并同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签署了合作协议。

    3.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中非共同发展

      2013年中国政府推出“一带一路”倡议后,非洲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热情高涨。拥有丰富资源、巨大市场潜力以及强劲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非洲国家普遍把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视为自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希望通过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实现其经济从前工业化社会到全面工业化的跨越性发展。2018年北京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就有28个非洲国家以及非洲联盟与中国政府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政府间合作备忘录。截至目前,53个同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中,有52国以及非盟委员会已经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非洲已成为“一带一路”合作最重要的方向之一。中非基本实现了“一带一路”合作的全覆盖。

      从“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要素看,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均收获了亮眼的成绩单。在政策沟通层面,不仅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已成为推动中非合作的重要引擎,而且非盟委员会还与中国签署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规划》,成为中国同区域性国际组织签署的第一份共建“一带一路”规划类合作文件。

      在设施联通方面,《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显示,从2000年至2020年,中国帮助非洲建成的公路铁路超过13000公里,建设了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援建了130多个医疗设施、45个体育馆、170多所学校,为非洲培训各领域人才共计16万余名,打造了非盟会议中心等一系列中非合作的“金字招牌”,受到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广泛欢迎和支持。中非“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工程,如亚吉铁路、蒙内铁路以及刚果共和国国家1号公路等项目不仅为地区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疫情期间为保证非洲地区的生产链和供应链畅通发挥了重要支柱性作用。

      在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方面,中国自2009年起连续12年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中非贸易额占非洲整体外贸总额比重连年上升,2020年超过21%。2021年1-9月,中非经贸合作各项指标呈现全面上升态势。中非贸易额达到1852亿美元,同比增长38.2%,达历史同期最高;中国对非全行业直接投资达25.9亿美元,同比增长9.9%,增速高出中国整体对外投资3个百分点,已超过疫情前2019年的同期水平。充分体现出中非互补性经济结构在后疫情经济复苏中的强大韧性、弹性和张力。而在这一过程中,丝路基金、中非发展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非洲共同增长基金、非洲进口贸易融资专项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为中非各领域项目的推进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

      在民心相通方面,中非文化、媒体、科技、智库和青年妇女交流全面深化,为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了坚实的民意基础。“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孔子学院、“鲁班工坊”等等,都不断发展成为中非民心相通的新桥梁。

      总之,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作为世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间的守望相助和发展共赢不仅极大地助力了全球减贫和发展事业,而且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朝着更加开放包容和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中国始终认为,非洲是国际合作的大舞台,不是大国博弈的竞技场。中非合作的不断发展不仅持续提升了非洲发展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而且助推非洲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多元、自主和可持续发展。虽然在前进过程中总会伴随一些破坏中非合作的杂音,但“狗在吠,驼队依旧前行”。经过几十年辛勤浇灌,中非合作已经枝繁叶茂,成长为参天大树,任何力量都无法撼动。

      (作者:贺文萍,系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