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影的四大类别之一,新闻纪实电影在中国影史上的发生与缘起,或可追溯至抗战时期的《延安与八路军》和《南泥湾》。立足当下,这一经典电影类型也逐渐发展演变出了全新的时代内涵。近日,由新华社出品的新闻纪实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了新闻纪实性与电影美学之间的微妙关系,并由此达成了影片整体在新闻性、纪实性和艺术性上的融会贯通、有机统一,是以新闻素材依托电影方式进行融合创作的大银幕作品。
从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开始,电影便显示出了它颇为强大的记录属性。当下,摄影的机械复制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这就给新闻纪实电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电影导演在拓宽视野的同时迈开大步,投身于广阔天地之间寻找可供利用、值得深挖的新闻素材。
《我们是第一书记》拍摄团队在拍摄过程中面临的重重困难是有目共睹的:在深入贫困地区的拍摄过程中,先后有三位摄影师落入捕兽陷阱或掉进车道沟;被卷入泥石流的导演,第二天仍然坐在轮椅上坚持拍摄;有感于贫困地区的生活不易,团队甚至将工资都用于扶贫……正因具备了这种耐心沉潜的勇气与毅力,才能从大量的生活流素材中浓缩沉淀出感人至深的故事精华:影片里出现的一只只羊、一个个孩子、一粒粒大米、一组组家庭、一个个生命,绝非抽象宏大的概念,而是真实可感的形象。只要用心沉潜于现实,自会发现生活真实本身蕴含着的千钧力量。
在真实采集新闻素材的基础上,《我们是第一书记》也通过还原与再现的艺术手法成功将真实发生的故事影像化呈现出来:西藏定日县宗措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深夜驱车十小时,只为买到价格最优惠的珠峰绵羊饲料;四川布拖县博作村原第一书记放不下对孩子们的牵挂,与现任第一书记一同紧抓孩子教育,不让任何一个掉队;黑龙江拜泉县上升村第一书记王路在突如其来的台风过境之后,和村民一起把庄稼扶起来、把玉米掰下来……正因有了第一书记们的深情讲述与身体力行,才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真实进一步升华为极具场面性、情节性与电影感的艺术真实。
如果说生活真实构成了新闻本体的内在力量,那么艺术真实则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电影的戏剧性与沉浸感,使得《我们是第一书记》既保证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彰显了其作为新闻片的社会良知,同时也兼顾了它作为一部院线电影的艺术性。“这是一个充满人民性的电影,是属于这个时代的。这么真实感动的故事,不应该只存在于碎片化新闻中,它应该被放大、被更多人看到。而我也想用新闻电影这种类型,将脱贫攻坚这段人类历史上光辉的一笔用影像记录下来,保存下这段历史带给这个时代的温度和感动。”这是《我们是第一书记》制片人张苗的心声,也是整个创作团队的情怀和抱负。作为新时代下新闻与电影的一次跨界合作,该作品在新闻纪实电影领域完成了一次极具时代意义的影像实践,以“扎根生活真实,抵达艺术真实”的踏实态度,为“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时代命题交上了一份充满着诚挚情意的动人答卷。
脱贫攻坚改变了将近一亿人的命运,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而《我们是第一书记》通过真实记录的表达,用电影艺术的呈现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作者:梁刚建,系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会长、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