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5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红船初心(总第八二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担历史使命 育时代新人

    ——中南大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凝聚奋进之力

    作者:本报记者 禹爱华 龙 军 赵嘉伟 本报通讯员 钟南新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8日 05版)

        中南大学新校区玉带河畔。资料图片

        中南大学举行党史音乐会。资料图片

      “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勇担科研使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日前胜利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中南大学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

      从1903年为培养中国自己的矿科、路科人才而生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创办湘雅医院、1914年创办西式医科大学——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到根据新中国建设发展需要,1952年组建的中南矿冶学院、1953年组建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再到2000年三校合并组建的中南大学,百年中南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一代代中南人应国家民族之需、百姓苍生所急而上下求索,热血报国。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大学考察时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形成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中南大学将党史、校史、学科发展史相结合,汲取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以实干、拼搏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

    1.师生担纲主角,党史学习教育出新又入心

      “这是我们的土地,你们有什么权力来审问中国的革命者?”台上,铿锵有力的呐喊重现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因叛徒出卖被捕的向警予严词责问审讯法官的情景。台下,身着迷彩服的军训新生席地而坐,静静聆听这位传奇女英雄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奋斗一生的感人故事。

      这是中南大学“红色故事天天讲”集中宣讲活动现场,也是属于2021级新生的“党史第一课”。担纲授课的“薪火相传”红色故事宣讲团,自2018年成立以来便致力于在红色地标、珍贵文献中寻找哺育青年人成长的红色力量,并将之演绎成一个个动人故事,通过专题报告会、主题团日活动,会同“百名团支书讲党史”“家乡红史我来说”等宣讲活动,令红色薪火燃亮中南学子的大学时光。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中南大学师生不只是听众,更是共绘“校园红”的“主角”。

      6月,一场教职工党史知识竞赛“燃红”了中南的夏天。老师们变身“考生”,在自学教材、集中学习、交流讨论、层层选拔的过程中积极备战。6月4日的决赛现场俨然“演武场”,12个突围而出的党支部代表队频频按下抢答器,在激烈的答题对决中竞相展现学习成效。与此同时,在校团委组织的“党史小达人”知识竞赛中,全校学生连续30天挑战网上发布的党史知识试题,争相刷新“达人榜”。在“颂歌献给党”教职工合唱比赛、“永远跟党走”专场交响音乐会等各式各样的活动中,人人学、竞相学、处处学的新风拂遍校园。

      宣讲声、竞答声、红歌声……在中南大学,有各类活动让党史学习教育“声声入耳”,也有实景载体令教育资源“看得见”“摸得着”——200平方米的党史学习教育长廊里,师生在“辉煌历程”“党史日志”等10个专题的互动学习中,吸收着厚重百年党史中的养分;300余平方米的教育展示厅里,师生校友党员爱党爱国故事融合成有血有肉有魂的党史教育体验课;30余个“书香中南”共享图书机、7000余平方米的“问渠晨读长廊”和40个公共图书角,师生可任意取用配放着的2.3万余套党史学习教育必修书籍、5万余册党史学习资料……

      学习热潮不囿于一方小小天地,中南大学党史学习教育的阵地和触角不断延伸,由校内走向校外,从线下扩到线上。寒假期间,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400余名学生回到家乡,踏遍28个省份,走访了90余名党员,参观了170余个红色教育基地,汇集了341篇家乡红色故事并编辑成册。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湘雅护理学院袁世平老师牵头发起“榜样,你好!”短视频讲述活动,联合全国100所高校的100名思政工作者讲述100名党史人物的故事,致敬中国共产党百年壮阔征程。

    2.盘活红色家底,校史、学科史成为致远之源

      10月18日,中南大学湘雅校区的体育馆里,原创舞台剧《张孝骞》首演,这部为湘雅首届医学生毕业百年纪念筹备的献礼剧,由中南大学师生自编自导自演,以中国医学泰斗、湘雅首届毕业生张孝骞少时求学于湘雅,抗战时期带领湘雅西迁、护佑湘雅医学教育弦歌不辍的生平事迹为主线,串联起历史上众多湘雅先贤与进步人士的英雄群像,铺展湘雅医学的建设“史卷”。

      “这是学校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与学科专业特色有机结合的重要举措。师生在参与史料整理、创作、展演和传播的过程中与学科先辈们‘同频共振’,得以更深刻地体会、继承和发扬百年湘雅精神。”中南大学副校长、湘雅医学院院长陈翔表示。

      校史,是一所学校最为厚重的“红色家底”;学科史,则是一个学科取之不竭的“精神富矿”。以历史衔接当下,在校史、学科史的红色资源中充分找寻与今日青年师生、当前学校发展产生共鸣的可能,成为中南大学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打开方式”。

      4月18日,湖南冷水江锡矿山,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80余名师生展开了一场特别的“寻根”之旅。从1939年中国现代锑冶金工业的奠基者赵天从教授在此与日本军队几度斡旋、组织矿工矿警誓死保卫矿产资源;到半世纪后其门下博士杨天足帮助当地企业开辟锑、金联合发展的新道路;再到近年来柴立元院士、郭学益教授先后带领团队到此协助矿区企业构筑从末端治理到源头减排的全链条行业技术体系,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付诸实际……锡矿山的百年之变,记载着中南冶金学科的发展史、冶金人的奋斗史。师生们循着前辈师长奋斗过的足迹,透过时光,在老矿山之变中感受中南人的“冶金魂”。

      锡矿山之行,让冶金工程专业本科生姜子昂内心澎湃:“在这里,我仿佛真切看到了老一辈冶金学家扎根矿山、护矿兴矿的身影,近距离触摸到了他们嵌入‘冶金强国梦’里的初心与热血。这次特殊的‘对话’,激励我们新一代冶金人接棒前行。”

      越是身边人、身边事,越容易直击心灵、触动神经。在中南大学,以校史、学科史中的“小素材”为“小切口”撬动爱党爱国的“大主题”,已成为各个学院、学科抓实党史学习教育的着力点。

      一堂通过学科故事播撒专业热忱的“新生课”,一场老前辈们聚首回望创院立业之艰的座谈会,一次多学院交流红色“财富”的联合党日活动,一册精心整理出版的学科史,一场嵌入“中南元素”的红色书画展……盘活“家底”的过程中,一个学科乃至一所大学的精神逐渐凝练,通过一个个具体可感的红色故事浸润师生心灵深处,激励众人从中汲取力量,争当中南大学下一页历史篇章的书写者、创造者。

    3.传承使命担当,投身科技创新主战场

      “个人应该把自身的理想抱负同国家发展命运结合在一起。”9月9日,当选2021年度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专程回校与青年教师们座谈交流,讲述自己教书育人、科研报国的初心与使命。此前的一个多月,他一直在深圳低碳城积极推进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热勘探开发。虽已87岁高龄,但何继善院士依旧满怀豪情,他说:“只要身体许可,我会一直干下去!”

      5月3日,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香坝镇遭遇暴风雨,牛角岩附近的两座铁索桥严重受损,给两岸居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风工程研究中心第一时间与思南当地政府部门取得联系,组建科技攻关小组,并赶赴该地,对受损桥梁进行技术问诊与相关测试,全面完成了对该桥梁的外观质量检查、桥梁动力特性测试、抗风稳定性估算等工作。

      9月26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援张家界抗疫医疗队最后一批35名医护人员平安凯旋。又一场湘雅抗疫战随着张家界疫情的平息告捷。在这一役中,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共派出305人赴一线抗疫,优化工作流程,多学科集团作业,拼速度、拼勇气、拼实力,再次彰显中南湘雅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的责任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中南大学考察时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步入新时代的中南人汲取了满满的智慧与力量,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投身到立德树人、科研报国的行动中,投身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主场战。

      “中南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党和国家共进、与时代同行的历史。”“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中南大学的生命所系、事业所为、特色所在。”“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希望即将开启新征程的同学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奋进,用实际行动向党、向祖国告白:强国有我,请祖国放心!请党放心!”金秋九月的新生第一课上,校党委书记易红、校长田红旗带领同学们重温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细数中南大学的发展史、思考中南人的使命担当。

      这是湘江边、麓山下一遍遍回响的叮咛,更是一代代中南人铿锵无悔的承诺。

      (本报记者 禹爱华 龙军 赵嘉伟 本报通讯员 钟南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