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以创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1日 03版)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热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3年来,江苏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积极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加强与浙皖战略协同,努力在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彰显江苏担当、展现江苏作为。

      首张跨区域“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首张冠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营业执照、首笔长三角绿色生态贷……近日,苏州市吴江区不断呈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好风景”。对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雯认为,跨域、破界、携手的背后,是江苏深刻领会和把握“一体化”和“高质量”的生动实践。

      记者:高质量一体化,重大项目先行。今年8月17日,沪苏湖铁路江苏段首榀箱梁在吴江梁场成功架设,标志着沪苏湖铁路江苏段建设进入桥梁上部结构施工新阶段。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以来,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开展了大量创新合作。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总体情况。

      陈雯:重点领域以合作项目推动为抓手、共建共享政策和机制联动为保障,加快建设创新基础设施集群和载体,引导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跨界产业链合作,异地门诊全域结算、跨省断头路连通、“联合河长制”、环保领域跨区域信用联合奖惩等合作创新不断涌现,58个政务服务事项已在41个城市实现跨省市“一网通办”。在重点区域积极探索合作管理模式和开放新机制,如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当前重在执委会的协调管理制度试验,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积极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生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着力于开放合作,创新飞地、合作发展区等新方式不断涌现。

      记者:在吴江区汾湖为民服务中心,长三角示范区内的全部民生事项已实现“一网通办”,医保报销、公积金办件、税务跨省报销……受益于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服务机制,青吴嘉三地共用一个办事系统后台,实现“进一扇门,办三地事”。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成效如何?

      陈雯:一体化示范区成立两年来,紧扣“一田三新”战略定位,牢记制度创新试验田核心使命,围绕项目建设、生态绿色和机制完善,推动示范区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坚持制度创新,在不断推进第一年32项制度成果深化落地和全国复制推广的基础上,在规划管理、生态环保、项目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土地管理、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共性难点重点领域又推出了41项新的制度创新成果;坚持双轮驱动,围绕“制度创新+项目建设”,全力推进“一厅三片”建设、太湖流域综合治理、跨界互联互通、产业科技创新、民生服务等65个重点项目,为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完善跨域治理模式,深化“机构法定、业界共治、市场运作”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区理事会、执委会、开发者联盟等重要主体作用,凝聚了一大批优秀市场主体和优质要素资源参与示范区建设。

      记者: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哪些难题?

      陈雯:一体化有效推动了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通过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长三角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地位更加突出。虽然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三省一市GDP增速同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均低于全国水平,2020年实现GDP超过24万亿元,占全国比例由2018年的24.1%提高到今年三季度的24.5%。

      目前来看,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与世界级城市群地位相比,发展水平质量依然有差距,创新能力差距更大;当前随着“两山理论”践行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产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分工逐步明晰,但是产业发展区的产业链的市场化分工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生态保护区的生态资源尚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进入利益深水区,生态补偿及利益平衡机制亟待完善。

      记者:全国30%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在长三角落地开花,其中江苏拥有832家,位列长三角之首。江苏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如何定位自身并发挥协同作用?

      陈雯:第一是做好长三角“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江苏经济是长三角的半壁江山,立足江苏制造业发达这个最大的基础和优势,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持续提高江苏制造业在长三角的份额。

      第二是做好长三角“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做好产业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瞄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及新材料等产业强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不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与规模。同时充分利用南京等城市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的学科优势,瞄准影响人类健康、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资源环境科学问题,以“智慧长三角”“健康长三角”和“美丽长三角”科技示范为重点,组建资源环境类国家实验室,提升长三角作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的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的地位和能力。

      第三是做好长三角“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着眼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贸易创新发展和海外市场拓展,更好发挥江苏作为国内众多产业循环发起点和联结点、融入国际循环重要通道和有力支点的优势,同时要联动其他省市进一步深化区域协调体制机制的改革,探索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合作新机制,为全国其他城市群及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

      (本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