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08日 星期一

    厦门翔安:

    近邻一家亲 治理一条心

    作者: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林瑞声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08日 16版)

      68岁的蔡文华住厦门市翔安区祥吴六里有一段日子了,平时喜欢往外跑,钓鱼能在水边待上一天;64岁的周胜军也住祥吴六里,他才来不久,每天带小孙子在小区里玩耍。

      蔡文华在一次社区健步走活动的花名册里,发现了周胜军的名字,20世纪60年代他们同在军营,谁能想到,退伍后分别半个世纪,他们能以这样的方式重逢。看似缘分的偶然,实则离不开“近邻”活动的助推。

      近年来,厦门翔安区以社区为试点,在全区推广“近邻”党建模式,扎实推进“近邻”党建的生动实践——从陌邻到近邻、睦邻、芳邻,完成“三层”转变,全方位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闭门羹”到“百家宴”

      湖南土家肉饼、东北水饺、四川辣肠、龙岩客家簸箕饭、马巷碗仔粿……2019年2月19日,祥美社区的第二届“百家宴”欢声笑语不断。

      祥美社区党总支书记蔡永建回忆,“百家宴”用流水席的形式,有168道菜参加。

      对菜进行命名和编号之后,当天中午,一道道由各家各户烹制的菜肴摆在一起。盛装菜肴的碗碟各式各样,有的居民干脆把高压锅或炖锅都端过来了。“这个太好吃了,你也来尝尝!”吃着吃着,居民们就熟起来了。

      很难想象,如今在社区里能红红火火搞活动,5年之前工作人员却经常要面对一扇门都敲不开的窘境。蔡永建说,2016年社区刚刚成立的时候,工作人员入户做访查常常吃闭门羹。

      为了打破这种僵局,社区党总支在每个小区都成立了党支部,将社区优秀人才下沉到小区,积极主动与小区居民打成一片,第一时间收集小区急需解决的问题,这种做法一直保持至今。

    治理共参与

      不久前,翔安区125个核酸检测点启动工作,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全面铺开。核酸采集刚刚启动,由于前来检测的居民较多,现场人手略显紧张,社区工作人员在现场征集志愿者,很快就有几十位居民分批加入,有效缓解了核酸检测采集过程中的工作压力。

      这是翔安区“近邻”党建成果在抗疫期间的具体体现。在平时的“近邻”党建推进过程中,翔安区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深度扎根,让居民深入参与社区事务,实现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无事常联系、有事共商量、邻里一家亲”是融洽和谐的邻里状态。为此,翔安区通过健全社区“近邻”协商议事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协同参与机制,健全“近邻”服务智慧供给机制等三个方面,推动邻里和谐。

    打造生活服务圈

      “姑娘,等雨小点再走!”阿婆朝林丽辉摆手,示意她等雨停了再去送餐,而林丽辉头也不回地冲进雨中,骑着电动车,直奔下一户老人家。她怕误了时间,餐凉了,老人吃不上热菜。

      “80后”林丽辉是新圩镇桂林村幸福院的管理员。每天中午,她要与助老员沈红分工,为村里19户五保老人、独居空巢老人、孤老等优抚对象一一送上爱心午餐。“从领餐到最后一份午餐送到家,一般需要一个半小时。”她告诉记者,桂林村下设6个自然村,全村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501位,她俩的工作就是入户走访,为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原有“爱心厦门”建设的基础上,翔安区持续深化、深入,把社区打造成为充满爱心、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据了解,厦门翔安还将积极打造“15分钟近邻生活服务圈”,涉及多方面的提升:提升服务空间建设,挖掘整合资源,为社区基层政务、卫生医疗、一线警务等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提供用房;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路平、地净、灯亮、管通”;提升社区物业服务品质,“服务圈”的构建,最终要达到“不出社区门,能办许多事”。

      (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林瑞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