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学院是桂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地处广西河池市,是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同时,这里也是民族地区、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教育也相对滞后。1951年,宜山师范学校诞生,当时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就是来自南下部队的文职干部,他们脱下军装、洗去征尘,在艰苦的环境下创办学校,传承优良革命传统和红色根脉,用红色基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不怕艰苦、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
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学校在70年峥嵘岁月中凝练了“忠诚执着、求真朴实”的河池学院文化。从一所师范学校到本科院校,学校先后经历了中等师范、高等专科师范,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截至目前,学校共培养师范毕业生45000多人,与河池乃至广西的基础教育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孕育了基础教育事业的累累硕果。
守望基础教育 输送中坚人才
从办学之初起,河池学院就秉承着“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革命理想教育理念,长期坚守“修德、弘毅、勤业、致远”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质量先行,强调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高素质人才,不断收获教育改革成果。1953年学校开始推行“普希金教学法”改革与实践;1956年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1981-1983年学校重点推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改革,学生“三字一话一画”的师范生技能训练得到强化;1989年,学校形成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课、教育实践四大课程板块的有机融合,师范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发展到如今的“教育理论+学科特色+综合技能(卓越教师计划)”,让师范毕业生知识面宽广、基本功扎实、适应性增强、综合素质过硬,广受各地教育部门和教学单位的欢迎。
据河池市统计,目前河池11个县(区)基础教育岗位在岗的河池学院毕业生累计16240人,其中幼儿园420人、小学8480人、中学(含职高)7340人,占全部教师总数的40%左右。担任各县(区)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的有3375人,其中校级领导883人、中层干部2492人,约占各县(区)学校管理干部总数的55%,担任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工作的占46%。河池学院师范类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良好,岗位适应度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都居于高位,桂西北地区“培育教师的摇篮”这一赞誉实至名归,声名远播。
奉献教育脱贫 播种未来希望
在河池市罗城县,河池学院校友、东门镇中心小学校长杨启敏指了指3辆已报废的摩托车说:“这几辆摩托车是我工作的见证,有特殊意义,一直舍不得丢弃。我负责东门镇中心小学辖区内16所村小和26个教学点的管理工作,担任大学区负责人10多年来,每学期我都会跑遍各校点,乡下路况差,骑坏了好几辆摩托车。为了孩子们的成长,我们多付出一点也是值得的!”南丹县中堡乡中心小学莫洪海副校长、南丹县里湖中学黎祖诚副校长、天峨县三堡中学莫文席校长、都安县地苏镇三弄中学黄福贵校长、大化县都阳中学蒙照明校长、凤山县乔音中学李仁瑜校长等校友也有着类似的经历和感受,他们表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来源于母校老师们爱生如子的情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人民教育的执着,指引着他们用心用情做教育,把心血和汗水融入教育事业,在编织憧憬和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3%,脱贫攻坚之前曾是广西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很多地方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面对这一情况,学校以“学得好、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为核心目标培养师范生,并主要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与各县(区)合作,吸引好的生源,确保“选苗育苗进口关”;二是加强教育情怀的培育,通过一线名师进课堂、师德报告、顶岗实习支教等举措,涵养师范生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三是积极践行“学科+技能+特长”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四是设置“全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适应乡村学校的“多面手”老师。据统计,学校师范毕业生在河池市乡镇学校拥有5-9年任教经历的有1630人,10-19年的2277 人,20年以上的3190人,目前有5973名本校师范毕业生在乡镇学校任教。这些毕业生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用青春和才华在桂西北大地上书写了动人的教育故事。
南丹县高级中学副校长覃敏哲坚持10多年在冬天为学生熬姜汤预防感冒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因学生一句“老师,您走了我们怎么办”而不忍离去,一直坚守边远乡镇30年的环江县明伦中心校女教师韦素偶是当地学生心目中的“女神”;被学生亲切称为“老师妈妈”的罗城县小长安镇中心小学银雪琼老师,是该校留守儿童口中周末管吃、管住、管安全的好老师;回城后又返回乡镇学校任教的天峨县三堡中学校长莫文席说:“在城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而在乡下自己像是孩子们的一片天,所以我的岗位应当就在这里。”……诸如此类的小故事很多,折射出的是一种“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大爱,他们无愧于边远地区“希望播种者”的称谓。
展现优秀素质 收获教育硕果
河池学院校友回忆起在母校学习的日子说:“在母校就读时的丰富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强化训练,使我们终身受益,河池市的很多特级教师、教学名师也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从母校毕业的优秀学子们扎根教育事业一线,涌现出了一长串耀眼的名单,其中既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石秋香,全国“三八红旗手”、自治区级十佳校长黄献芬,全国师德模范苏慧敏,自治区德育标兵梁小娟、自治区优秀小学校长杨启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姚正贵等,也有众多特级教师、八桂教学名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及八桂乡村名师。
据河池市部分县(区)的统计数据反映,教学业务突出且获得县级以上荣誉者,金城江区554人次中,河池学院毕业生有450人次,占81.22%;宜州区2112人次中,河池学院毕业生有1509人次,占71.44%;罗城县3962人次中,河池学院毕业生有1588人次,占43.01%;东兰县562人次中,河池学院毕业生有240人次,占42.70%;天峨县954人次中,河池学院毕业生有361人次,占37.84%。河池学院毕业生在教育工作中勇于大胆创新,不懈探索与实践,获得的成绩可圈可点,在区内外产生极大反响。黄献芬任金城江区第五小学校长多年,成功打造了“金五·大美教育”特色品牌,在地方学校获得推广并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宜州区一小石秋香校长大力推行“宜人教育、魅力课堂”整合化的思政德育模式,使取经者纷至沓来。大化县高中特级教师潘世流组建“白龙家园”爱心小组,共资助贫困学生100多人,已有28名学生考上了大学。宜州三中副校长岳喜萍理论实践双修,六次担任广西“中学语文教育论坛暨优质课展评”评委,是教育部“双师教学”试点项目首席录课专家。凤山县教师刘瑞华在乡镇学校潜心研究《教学设计电子平台》课题,其成果荣获“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奖励基金优秀项目奖”,亲赴清华大学领奖。
不忘教育初心 未来发展可期
东兰县校友韦盛球激动地说:“我父亲、姐姐和我一家两代3人都毕业于河池学院,当年在母校接受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教育,影响了我的一生。如今自己有幸成为以开国上将韦国清冠名的东兰县国清中学的一名校级领导,我有责任传承红色基因,不忘教育初心,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当作自己自觉的思想行动,不负韶华,不负母校,无愧于这伟大的时代!”许许多多这样有情怀、有担当的学子们,用他们在母校所培养的品德修养和知识技能,忠诚地扎根在教育岗位上,为这片红色土地奉献出青春和才华,让革命老区的孩子们插上理想的翅膀,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知识的力量。
当前,学校以庆祝建校70周年为契机,认真总结师范办学的成功经验,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和提升教学设施设备的硬实力,关注师范生的职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地方基础教育守望相助,共同做好教育的筑梦人、圆梦人,奋力谱写河池学院更为辉煌的教育新篇章。
(作者:韦晖 苏安 唐吉深 韦文韬)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