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4年的莫斯科国家大剧院,身着立领正装、胸前戴着徽章的中共代表李大钊意气风发,他的演讲不时被掌声和欢呼声打断……今年以来,这段简短的影片资料网络播放量不断走高。一段光影可以横跨百年,让人们看到纪实影像穿越时空的价值和力量。
当下,中国纪录片行业发展迅猛。被称为“时代影像志”的纪录片,是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展示中国力量、传递中国价值最真实、最直观的影像载体。不久前,第五届北京纪实影像周举办了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这是一场中国纪录片人的盛典,平日里,他们通过镜头将世界展示给我们;今天,让我们关注镜头后面的纪录片人。
镜头里时光定格世界万千
因为有了影像技术,过去一百年里很多重要的历史瞬间得以留存下来。百年历史波澜壮阔,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丰厚素材。今年以来,一大批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精品力作应运而生,成为2021年国产纪录片的一大突出特征。日前,在第五届北京纪实影像周开幕式现场,一段由多部纪录片片段集锦而成的“中国影集”被缓缓打开——
《2020春天纪事》《〈生命缘〉来自武汉的报道》《山河无恙——影响中国的疫情档案》记录了波澜壮阔的抗疫,诠释了14亿多人守望相助的情怀与力量;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了和平》再现了志愿军入朝作战“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壮烈与豪迈,让人们更加珍视如今的山河无恙;
《伟大诗人杜甫》《中国》跨越时空与先贤对话,中华文化的绚烂多姿扑面而来……
山河美、民族魂、家国情、复兴梦,被记录在一帧帧画面、一句句解说和旁白中。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表示,通过纪实的力量,我们得以看到历史发展总体脉络,剖析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我们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奠定重要基础。
告别“老爷爷讲故事”,看纪录片如何破圈
当日完成5单送餐,仅获41元收入。北京市人社局劳动关系处副处长王林化身一天外卖小哥后累瘫了,“太委屈了,这个钱太不好挣了”。王林火了,《我为群众办实事》节目也火了,节目组导演陈梦圆说,“真陪伴真体验,才能发现真问题,这是个互动的版本”。
“跨界”“破圈”盛行的当下,纪录片也在不断“突破自我”,探索“出圈”之道。《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历史那些事》《航拍中国》《人间世》……越来越多精品纪录片告别“老爷爷讲故事”的传统套路,通过更为符合时代特性的讲述方式,让无数年轻观众成为纪录片的“新晋粉丝”。
今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用智能手机记录生活点滴,“全民纪实”的时代浪潮已经来临。爱奇艺纪录片中心总监宁玉琪表示,根据爱奇艺大数据统计结果,在新媒体原创纪录片中,最受用户关注的是历史与美食,“这种将品味美食和读懂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创意表达,能够把纪录片传递的文化历史、民族沉淀的精神内涵与年轻人互动,以此向当代年轻人传递正向价值”。
在纪录片里看见中国
一直以来,以“真实性”为本质特征的纪录片,是国际传播中的“文化硬通货”,是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载体。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燕旎认为:“纪录片以其纪实特性成为跨越文化和时空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传播价值,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感知中国的有效途径,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家形象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煦方国际传媒常务副总经理王新玲认为,“应该更多讲一些中国人的故事,那是外国受众想知道但是没有渠道去知道的主题。”燕旎也感叹,我们需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开放自信、谦逊亲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引导国际社会树立全面客观理性的中国观。
纪录片行业如何全面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实践已经给出了答案。
李子柒“凭一己之力”拥有了超过不少西方主流媒体的全球粉丝和订阅量;2021年,中国云南北迁的亚洲象,在纪实的镜头下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
“做好新时代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工作,必须遵循纪录片创作传播规律和国际传播规律,创新话语体系,深化国际合作,提升传播效果,推动构建纪录片国际传播新格局。”燕旎说。
(本报记者 刘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