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识中坞公园,缘于一次偶然的邂逅。
去年春天,有一次去西山踏青,返城时沿着万安东路转入北坞村路,自北而南行驶,接近一处十字路口时,从路边标识牌上看到这个陌生的公园名字,一时好奇,向左转弯开到公园,进去走了一圈,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其后一年多里,又去了数次。交通也方便顺畅,离我的住处十公里,不堵车,通常二十分钟即可到达。车停在颐和园西门外的停车场内,向西边走不远,穿过一道窄小的门,再走上几级台阶,公园景观就映入眼帘了。
公园的命名,源自此地曾有一个中坞村。公园所在区域,曾经是中坞村的外围农田。坞,是停泊和建造船舶的地方。玉泉山一带地下泉水丰富,史料记载“水清而碧,澄洁似玉”,泉水涌流而出,形成了密集的水道,水量丰沛,曾经在周边汇聚成为一个水域辽阔的湖泊。明代永乐年间,因为造船,人员聚集形成了村庄。此后漫长的岁月里,随着水源减少,逐渐退化为一片长满杂草和芦苇的湿地。一直到十来年前,除了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这一带罕有游人足迹。
中坞公园的建造,与此地邻近“三山五园”有关。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沿西山到万泉河一带皇家园林的统称。三山,指的是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五园,则是分布于三山区域的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这三山五园,被西山山脉环抱,水系纵横,风景格局得天独厚。在这些名胜之外,分布着大量的农田、河渠、池塘、寺庙和村落。为了营建良好的生态景观,彰显这片地域的历史人文风貌,近年来,北京市和海淀区投入巨资,将这一广袤区域内的住户搬迁安置,依托原有的环境地貌,新建和改建了十三个郊野公园,中坞公园就是其中之一。
中坞公园的魅力,首先来自它的野趣。
这个公园,是结合所在地的环境,依据“田园景致、柳林溪田”的造园思路打造的,因此三百多亩的园区里,处处都显现出一派浓郁的乡野趣味。园路宽窄不一,迂曲环绕,行经之处,翠色盈目,虫声在耳,稻田、树林、草地、池塘、沟渠、洼地等,次第接续,错落交织,样貌天然,鲜见雕饰的痕迹。草木新鲜而略带苦涩的气味,到处弥漫飘荡,让人不由得鼻翼翕动,肺叶开张,畅快呼吸,大口吐纳。
公园里平素清幽宁静,游客稀少,历历可数。大片的平畴绿野之外,还散落点缀了一些亭阁台榭等,都有着雅致的名称,如寄舟台、覆春亭、娟碧轩、荷风桥等。这些人为的造物,也都不事张扬,一幅低眉顺眼的模样,安于充当陪衬,不曾袭扰整体的和谐氛围。置身其间,都市的喧嚣扰攘被远远隔离了,心中时常会升浮起一种物我两忘的出世之想。那是一份与天地自然深度融合,从容、熨帖而宽裕的感受。我家邻近紫竹院公园,那也是一个秀美的去处,因地利之便多次去过,但游人熙攘,从来不曾体验过这种心境。
这种贴近原生态的园林野趣,自然会大受欢迎。但要说到中坞公园的标志性特色,让人一眼就能够辨识出来且会牢牢记住的地方,还是它的大片稻田。
在中坞公园,毫无疑问,稻田是真正的主角。玉泉山丰富的水源,适宜的气候,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栽种历史已逾三百年,并形成了优质粳稻品种“京西稻”。公园里有着整个园外园区域中最大面积的稻田,浩荡恣肆。它们块状分布,造型各异,排列在蜿蜒的园路旁侧,成为道路与绿地、湖水、树林的过渡带。在北方园林中,这般景观显然难得一见。许多游客,也正是冲着稻田而来这里的。网上对这个公园的介绍,微信朋友圈里的图片,一大半也都聚焦于稻田的四时景观。春天,鲜嫩纤细的秧苗倒映在明镜般的水面上,夏日,浓绿茂盛的稻秧仿佛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秋天,则是累累垂垂的金黄稻穗一望无际。不同季节,风光各具一份特异的魅力。
广袤的稻田中,这里那里,分散地置放着一组组铁壁锈雕,愈发彰显了这个公园的主题属性。
经过西山稻农三个世纪的精耕细作,京西稻种植逐渐形成了操作流程精致的园艺化体系。这些锈雕,铁锈红的颜色,剪影般简洁通透的造型,分布在园区中不同区域的稻田田埂上,展现的正是水稻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流程。我仔细数过,一共发现了十一组雕塑,分别为浸种、祭神、插秧、淤荫、灌溉、簸扬、筛、二耘、持穗、登场、砻等,都是流程中的不同环节。经查询得知,它们最早源自南宋画家楼璹绘制的《耕织图诗》,该作品共四十五幅,每图皆配以五言律诗。它以劝课农桑的题旨,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嘉许,有关摹绘也进入了宫廷。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又让宫廷画师重新绘制,分为《耕图》和《织图》两部分,这些雕塑就是以《耕图》为素材而制作的。每一组雕塑旁的标牌上,都镌刻上了楼璹的相关诗句,饶有趣味。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是十月上旬,水稻即将成熟,黄澄澄的稻穗饱满低垂,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稻香气息,沁人心脾。不久后,它们就要被收割,送往打谷场,脱粒入仓。寄舟台旁稻田里的一组雕塑《簸扬》,便是对这一即将到来的场景的描绘。一位农妇迎风站立,高高举起手中的簸箕,借助风力除去稻米中的谷壳尘土。旁边标牌上的诗句是这样写的:“临风细扬簸,糠秕凌风前。倾泻雨声碎,把玩玉粒圆。短裙箕帚妇,收拾亦已专。岂图较斗升,未敢忘凶年。”稻壳尘埃随风飘散,留下来的稻米,颗粒晶莹饱满,倒入容器时的声音,仿佛密雨敲击屋顶。劳作的场景,手艺的娴熟,稼穑的辛劳,收获的喜悦,在诗中都得到了生动的表达。
这样的主题设置,这些艺术手段,让这个公园在野趣浓郁的自然风光之外,更具有了一种农桑传习的文化意味,一种农业时代的情调氛围。悉心体味之际,意念中阻隔今日和往昔的藩篱仿佛被撤除了,一种旷远宁静的心境也油然而生。
大片的稻田,丰富的水系,苇荷蒲菰等众多水生植物,这里的景观,会令人很自然地想到江南,耳畔似乎缭绕起了采莲曲柔婉欢快的旋律。这样的念头当然没有问题,但若仔细辨识起来,还是有所不同。天空的肃穆高远,阳光的透明澄澈,空气的干爽清冽,以黄栌、槭树、紫叶李等阔叶为主的树种,远处西山山脉连续而舒缓的山脊线,又是一派典型的北国气象。
公园的最东边,是一座几十米高的小山丘,依着地势,这里开凿了一片梯田,种植的也是水稻。梯田,稻田,这两种在北方公园中都属难得一见的景观的组合,不难想见会生发出相当的吸引力。难怪有一次我走到公园西门时,从外面走进来一组老少十几个游客,径直问我去梯田怎么走。我曾经见过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从规模气势上,眼前的当然无法与它们相比,但此处梯田盘旋而上的螺形线条,高低错落的层级与形貌,与周边景物配搭形成的和谐匀称,却也称得上别具风致,足堪描画。
沿着梯田间青砖片石砌成的小径拾级而上,不久就到了山顶。这里是整个公园的制高点,有一座两层的亭子,底层是供游人休憩的亭廊,通透宽敞,顶层则是观景台。正如亭名“画图四面亭”所言,纵目远眺,四面风光如画,尽收眼底:东边,是颐和园里的佛香阁、昆明湖和西堤,西边是香山公园,北边是玉泉山,南边,则能隐约望见中央电视塔,矗立于一片渺无际涯的街衢楼宇之上。
但最美的景色,还是在近景和中景范围内。自此俯瞰下方,刚刚所来之处,可看到梯田一级级延伸到寄舟台旁的小湖边,湖水被繁茂浓密的芦苇和树木环抱,闪着银色的光亮。视线稍稍转向西北方向,从疏林的间隙,望见一道青色石拱桥跨在一处水面不大的池塘的上方,半圆的桥孔与水里的倒影,凑成了一个满月的形状。目光从石拱桥上再向远处挪移,层层叠叠的树影后面,一碧如洗的晴空之下,是玉泉山浑圆山顶上的玉峰塔,被起伏迤逦的黛青色山脉映衬着,挺拔秀美,妩媚之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一个尚不知名的公园,却让我念兹在兹,流连不已,显然有其充足的理由。
(作者:彭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