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是一所具有70多年办学历史的省部共建、省重点建设、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服务地区和国家需要的使命,从创办之初就是济南大学的基因。在学校发展历程中,济南大学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三实一强”人才培养目标,即“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35万名校友的足迹遍布海内外。
传承老区红色基因
彰显济大人才培养特色
济南大学的前身诞生于胶东革命根据地。1948年8月,解放后的淄博、枣庄、昌潍等重要工矿区肩负着支援解放战争,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及迎接全国解放后华东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职责,急需大批工业干部和工业技术人才。华东财办工矿部决定在山东淄博筹建一所工业学校,即华东财办工矿部工业学校,后经历干部学校、工业学校、工业干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专科学校、建材工业学院等不同发展阶段,成长为今天的济南大学。在7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济南大学始终传承着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努力打造济大人才培养特色。
2020年,济南大学启动了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决战脱贫攻坚,投身强国伟业”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校共组建260支实践团队,4434名师生参与,通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开展“返家乡”“青鸟计划”实践活动、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五大类别,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经受锻炼、收获真知。其中,“相·信我振村服务平台项目”将贫困村的特色资源和美术设计专业相结合,围绕专家指导、乡村建设规划、农产品品牌塑造、产品营销策划、村容村貌美化、助学帮扶六方面开展志愿服务。经过5年多的坚持,团队已服务48000余人次,绘制墙绘超过16000平方米,帮扶2300余名留守儿童,累计3200余名志愿者服务时长达36000余小时,该项目也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
坚持服务社会需求
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济南大学以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立项为契机,在新工科、新文科等专业领域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需求,推动专业优化和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济南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学校出台了《济南大学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等整体规划方案,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一是努力构建与“十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体系。2018年以来,学校新增标准化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10个本科专业,停招15个专业,在云计算等产业专业方向设置校企合作项目13个,28个专业获批为国家、省一流专业,9个专业群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专业(群),5个专业(群)入选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群项目。二是充分发挥学校在先进材料、精细化工、机械摩擦、信息技术、新能源等研究领域的特色和优势,与10余个地级市、40余个区县、60余家大型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关系,为助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同时,济南大学全面融入“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体系,推动建立高度集成、开放共享、跨学科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目前,学校获批济南市唯一省级大学科技园,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合作成立了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研究中心,与北京中科华数信息科技研究院合作成立了济南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共建清洁能源研究院,与浪潮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济南大学互联网与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与中国标准化协会等共建济南大学标准化产业学院,通过产教融合平台培养跨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力争建成示范性人才培养基地。
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济南大学涌现出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优秀典型。化学化工学院的郑庚修教授15年来一直致力于头孢类新药物及中间体的合成工艺开发及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催化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绿色化学制造与精准检测教师团队”荣获第二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机械工程学院的王守仁教授的多项技术成果,在山东开泰集团公司进行了技术转移转化,自2008年以来,经产学研深度合作,使开泰年产值从200余万元达到2018年的23亿元。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