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北京准备好了!中国准备好了!

    ——北京冬奥会迎来倒计时100天

    作者:本报记者 王东 黄小异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27日 09版)

        这是10月20日拍摄的张家口赛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新华社发

      【北京冬奥 我们来了】 

      10月26日,距离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100天。

      深秋的北京让人感到微微的寒意。然而,百日之后即将举办奥林匹克盛会——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因此而处处散发着热情豪迈的气息。

      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确保把北京冬奥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6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情况,多次对办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作出重要指示。

      在距离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之际,我们用行动表明,北京准备好了!中国准备好了!

    我们告诉世界:北京准备好了!

      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游泳比赛的国家游泳中心——人们曾亲切地称她为“水立方”,如今,她又多了一个昵称“冰立方”。此刻,轮椅冰壶世锦赛——同时也是“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中唯一冬残奥会测试赛的赛事——已进入第四个比赛日。早晨6点刚过,场馆运动团队已齐聚馆内。经过近三个小时的精心准备,9时许,当日的比赛正式开始。

      在“冰立方”不远处的国家体育场,也就是人们熟悉的“鸟巢”里,同样是一片繁忙。100天之后,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将在这里上演。此刻,正在进行的改造工程已持续了三个多月,按计划,本月底将完成改造。

      位于延庆的小海陀山,许多树木的叶片已褪去了绿色,它们或红或黄,衬托着依山而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显得更有气魄、更伟岸了。此刻,“相约北京”2021/2022国际雪车联合会雪车、钢架雪车计时赛正在这里进行,这是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自建成以来的首次国际赛事,同时也是延庆冬奥赛区对标冬奥会举办的第一场国际赛事。

      在距离北京城200余公里外的崇礼,三个用于比赛的场馆群早在一年前就已全部完工,张家口赛区冬奥村已在几天前交付运行团队,太子城冰雪小镇也已基本完工,颁奖广场、制服与注册分中心等临建设施的建设正在加紧进行。

      坐落于崇礼城区中心的冰雪博物馆和庆典广场引人注目,灰白色的建筑同山坡融为一体,造型如琴弦般优雅。一座被北京冬奥会彻底改变的塞北小城,100天后将迎来它最辉煌的时刻。

      10月5日至12月31日,在北京、延庆、张家口3个赛区的8个竞赛场馆,10项国际赛事、3个国际训练周和2项国内测试活动将陆续举办。“这是北京冬奥组委首次举行国际测试赛,面对境外参与人士,提出全要素测试,进一步摸索疫情防控规律,向世界展现冬奥筹办的最新进展。”北京冬奥组委场馆管理部部长姚辉说。

      10月8日至10日,首场国际测试赛“相约北京”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在国家速滑馆进行。按照防疫政策,所有来华人员需进行闭环管理。国家速滑馆团队努力为运动员提供舒适的场地和温馨的服务。个人项目独得四金的荷兰女子选手格雷维特说:“场馆宏大漂亮,防疫措施让我觉得特别安全。”

      “本次比赛对指挥体系、场地设施、场馆运行、服务保障、城市综合保障等诸多方面进行有效检测,采用冬奥会赛时计时计分系统,境外技术人员参与测试赛,国际专家赛事期间现场指导,赛事运行达到了测试目的。”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服务副主任杨晋山说。

      有序的赛事组织,得到国内外选手和国际滑联官员的一致好评——日本女子单人滑选手坂本花织说:“冰面非常利于滑行,在这里我可以把我平时日积月累训练的结果展示出来。”中国双人滑选手隋文静说:“每次来到这个场地,我们都觉得很兴奋——这里是我们即将在冬奥会上战斗的场地!”国际滑联花样滑冰副主席、国际滑联技术代表亚历山大·雷科宁这样评价:“可以说,北京已经准备好了!”

    我们兑现承诺:“四个理念”逐一落实

      “‘水冰转换’绝对是‘冰立方’这座全球唯一‘双奥场馆’的最大科技亮点。”说这番话时,国家游泳中心场馆运行团队后勤副主任、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脸上表情平静,言语间透着自豪。

      在“冰立方”里,记者看到“水冰转换”后的完美冰面,看到能显示冰壶运行轨迹的大屏幕,还看到“巡逻”全场的防疫机器人……正在进行的“相约北京”2021年世界轮椅冰壶锦标赛,场馆内无论“面子”还是“里子”,处处都是抓人眼球的高科技。

      杨奇勇向记者介绍,目前“冰立方”的冰面温度为零下6.5摄氏度,场地湿度为35%,雾点为零下1摄氏度,“这意味着场馆不会结霜,不会因此影响冰面。”他还告诉记者,完成本次“水冰转换”后,“冰立方”将不再进行场地转换,静待北京冬奥会的到来。

      与今年4月的测试活动相比,“冰立方”赛场上最“打眼”的就是场馆东面新立起来的大屏幕。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面170平方米的“巨幕”不仅以真实尺寸展现出4个大本营的实时画面,还会在运动员每次完成投掷后,实时显示冰壶的运行轨迹。

      “这就是场馆团队正在测试和完善的‘冰壶运行轨迹捕捉’技术,这一创新应用具有提升观赛体验、辅助运动员观察和判断等诸多作用。”杨奇勇介绍说,展现出冰壶的运行轨迹,能更具体地让观众理解冰壶运动的规律,“冰壶的英文名称也有‘曲线’的意思,所有冰壶的运行都是曲线。观众可以通过这个屏幕,了解每支队伍的战术布局,更好地理解比赛、增加观赛乐趣。”

      除了提升观赛体验,这一全新技术也能服务于教练员与运动员。杨奇勇说,在对冰壶运行轨迹进行捕捉后,相关数据会进行收集归纳,建立数据库,“冰壶运行的规律是世界级难题,得到了这些数据,也能解答我们自己的一些困惑,理解冰壶的运行。未来也可以把这些数据分析提供给教练员,让他们更好地指导队员。”

      北京冬奥会整体场馆建设中,绿色与可持续的理念贯穿始终。数据显示,在44个冬奥场馆和设施中,结合冬奥筹办需要而建设的场馆和设施只有7个,仅占总数的16%。从“水立方”到“五棵松”,伴随着北京成为“双奥之城”,一批“双奥场馆”应运而生。不仅如此,所有新建、改造场馆和设施均满足绿色建筑标准,为日后可持续利用做好了铺垫。

      二十年前,李兴钢曾担任北京奥运会“鸟巢”的中方设计主持人。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后,他又挑起了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的重担。其间,他亲历了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奥运场馆的诞生与成长。

      贯穿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四大理念的北京冬奥会场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山林场馆,生态冬奥”是延庆赛区的总体规划设计理念。从2015年开始至今,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作已历时6年。从详细摸底到科学评估,再到严格实践,因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被降至最低,建成了“体育与生态共生”的绿色奥运典范工程。

      同样是在“冰立方”,10月26日,2021年世界轮椅冰壶锦标赛继续进行。比赛开始前,冰壶的形象出现在现场东侧的大屏幕上,灯光在场地赛道内映射出“冰立方”外膜的形状。突然,“冰壶”飞起,宛如奔入赛道。接下来,两名身着苏格兰传统服饰的乐手走到赛道边,一个吹奏风笛,一个敲响军鼓,合奏出一曲悠扬的《苏格兰勇士》。

      “冰壶运动起源于苏格兰,因此在国际冰壶联合会的比赛中,运动员都会伴随着苏格兰风笛的乐声出场,曲目一般也是《苏格兰勇士》。”“冰立方”运行团队体育展示经理杨文婷告诉记者,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这首经典曲目仍然会在“冰立方”奏响。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开放理念”体现在北京冬奥会的每一个方面:冬奥会会徽“冬梦”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北京冬奥会图标设计,以中国汉字为灵感来源,以篆刻艺术为主要呈现形式,将冬季运动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

      尼古拉是北京冬奥组委选聘的俄罗斯专家。在筹办冬奥高山滑雪测试活动期间,他与国内团队夜以继日奋战在延庆小海陀山上,连续一个半月不下山,最终圆满完成了高山滑雪竞速项目造雪压雪、山地运行等工作。对此,他由衷感慨:“中国是一个强大而坚韧的国家,组委会是敢于攻坚克难的大家庭,我们一定能把冬奥会办好。”

    我们共同期盼:100天后相聚北京

      就在一周前,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种抵达北京,承载着奥林匹克精神的熊熊圣火时隔13载故地重游。正如北京冬奥组委副主席于再清所说,“火种抵达北京,意味着北京冬奥会马上就要启航。全世界的目光再度聚焦中国、聚焦北京”。

      在刚刚结束的2021/2022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北京站)比赛中,中国短道速滑队时隔近两年后重返国际赛场。名将武大靖和队友获得混合2000米接力项目金牌,展现了良好的竞技状态。

      3年前的韩国平昌冬奥会上,武大靖在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中,以破世界纪录的成绩为中国短道速滑队勇夺冬奥会历史上首枚男子项目金牌。然而,当开始备战新的奥运周期时,武大靖迎来的却是自己3个冬奥周期中困难最多的一次:如何防止和缓解伤病、强化体能,如何调整状态、应对比赛的“空档期”,这些都是摆在他面前的问题。武大靖相信,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将困难逐个击破。“胸前的国旗,就是我们奋斗的‘发动机’,就算吃再多苦,也要昂首向前、勇攀高峰。”

      申办冬奥成功以来,中国冰雪运动实现跨越式发展,“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正逐步走向现实。“现在,室内冰场遍地开花,孩子们有了更好的条件练习滑冰,喜欢和参与冰雪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让武大靖倍感振奋。

      100天后,中国冰雪健儿就将第一次在冬奥会上主场作战。“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武大靖谈到了自己满怀的期待:“我一定全力以赴,努力突破自我,力争让五星红旗在赛场最高处升起。同时,也希望激励和带动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冰雪运动。”

      在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冬奥会成功时,冬奥会的109个小项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项目此前中国从未开展过。中国冰雪人把全项目参赛和取得历史最佳成绩作为征战目标,确定了“扩面、固点、精兵、冲刺”的备战方略。6年多来,冰雪运动基础不断夯实,冰雪运动成绩取得飞跃。

      与武大靖一样,对北京冬奥会充满期盼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体育健儿。

      德国名将蒂娜·赫尔曼前来延庆参加国际雪车联合会奥运资格赛。说起对北京的感受,她连连夸奖:“延庆这条雪车雪橇赛道非常棒!它能让你滑出很快的速度。滑行于其中,我感到很安全,也很顺畅。”她称赞了北京延庆的秀美风光和清新空气,表示自己在延庆居住期间,一直感到心旷神怡。“在这里生活和比赛,一切都井然有序,我感到非常舒适、充实。”她说,“现在,我的全部精力都专注于获得北京冬奥会的参赛资格,非常期待在冬奥会时再次来到这里。”

      作为平昌冬季奥运会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的冠军,荷兰选手舒尔廷也对北京冬奥会充满期待:“中国人都很友好,我很开心来到这里。这次测试赛各项组织工作都很好,中国做得很棒,我觉得很安全,北京冬奥会一定会很棒。”

      “和东京奥运会一样,北京冬奥会也将是一届特别的奥运会,今年夏天的经历能让我们带领运动员在最佳状态下向着北京冬奥会进发。”法国奥委会主席布·昂里凯斯对100天后的北京冬奥会充满期待。

      (本报记者 王东 黄小异)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