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说】
今年国庆假期,我牵头打造的几个文创街区和文创小镇依然很火。看到游客玩得高兴,商户忙得高兴,我自己也很高兴。
我学的是建筑,2013年回重庆做建筑设计师,第一个办公室在市中心一座公园旁的老厂房里。老厂房看起来破败,但能看到长江和嘉陵江。
我喜欢那个地方,有一点怀旧和乡愁,又能近距离感受城市的发展。我和同行一起粉刷老厂房斑驳的外墙,在上面信笔涂鸦,没想到竟吸引很多人专门去“打卡”。
这让我萌生了搞文创街区的想法。2015年我来到北仓,这座江北区废弃的纺织仓库一边挨着重庆人流量最大的步行街,一边是全市夜经济最火爆的大九街,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住在北仓的人当时都盼着拆迁,听说我只是想搞文创,都很失望。亲戚朋友看着我从早到晚都耗在北仓,也很担心。但江北区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我对北仓“有机更新”。
青砖黑瓦的北仓,怎么将时光的沉淀和时尚的生活融合起来?我在仓库中间的走廊种上楠竹,让它们穿过二楼的地板直抵透明的天窗。几十年的老房子,一下就有了生气。
我用一半的地方,建城市图书馆、生活美学馆、艺术体验空间和社群大厦。在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可以翻翻书,品品茶,体验体验蜡染和刺绣等老手艺。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就是来这里打打卡,发发呆。
人气上来了,招商顺利多了。我让每个店铺都设计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又与整个仓库融为一体。原来的职工宿舍,开了家“设计师的店”;以前的澡堂,变成迷你音乐吧;还有个像工厂车间的餐厅……老建筑更“酷”了。
现在的北仓,每年有好几百万游客。过去的老房子,成了重庆的“网红”新时尚。我还受一些区县邀请,打造了6个新的文创街区。
长江经济带建设重视历史文脉和文化传承,强调要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我赶上了好时代,它们也赶上了好时代。
(本报记者张国圣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