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9日,刊发柳青的文章《谈谈生活和创作的态度》,文章写道:重视文学技巧,但不要把文学技巧神秘化。借鉴是需要的。但当你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的时候,前人对你才有更大的启发作用……踏踏实实研究社会,研究人“解剖麻雀”,一手拿着望远镜,一手拿着显微镜,才能找到创造性地解决表现技巧问题的正路。
●1978年8月2日,刊发草明的文章《忆柳青》,文章写道:读柳青的作品,仿佛呼吸到西北高原的泥土的气息;仿佛又回到富于革命精神的淳朴的西北人民中间;仿佛耳际重新响起那听不完的柔扬跌宕的歌颂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信天游,和那清脆而又有节奏的驼铃声……
●1983年8月4日,刊发报道《〈柳青创作论〉出版》,报道指出,这是一部对柳青的小说创作进行全面综合研究的专著。作者按照柳青创作活动的发展,对其早期短篇小说以及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分别作了认真细致的分析。
●2006年4月7日,刊发报道《众作家祭扫柳青路遥墓》,报道指出,清明到来之际,张锲、王巨才、陈忠实、叶广芩、严家炎、何西来、白烨等文学界人士先后在西安、延安祭扫陕西已故作家柳青、路遥墓,表达对这些优秀作家的深切追思和崇高敬意。
●2015年5月21日,刊发报道《作家、评论家、研究学者座谈柳青精神》,报道指出,由中国作家协会、陕西省委宣传部、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弘扬柳青精神”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者指出,身体力行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自觉地履行一个作家对人民和时代的责任,是作家柳青为中国当代文学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2018年11月23日,刊发段建军的文章《柳青:“要想写作,就先生活”》,文章写道,某地有位年轻作家深入生活3年,年年被评为五好社员,却怎么也写不出作品来。柳青认为,这位年轻作家深入生活本身没有问题,之所以写不出作品,是因为在进行对象化实践时忘了自己的作家身份。如果他能把这种对象化实践坚持到底,总结经验,改变方法,即在保持作家的独特性的前提下进行对象化实践,一定会比那些脱离生活的作家更能取得成就。
●2019年7月5日,刊发白烨的文章《杜甫诗怀黎元难,柳青史铸创业艰》,文章指出,他的“三个学校”说(生活的学校、政治的学校、艺术的学校),“六十年一个单元”说,都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强调了社会生活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创作时专心致志的重要。这种对于文学的认知,实际上就奠定了他必然操持现实主义的重要基石。
●2021年7月9日,刊发杨辉的文章《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文章写道,为了在时代总体性的宏阔视域中应对和处理复杂的现实问题,柳青一方面用“眼睛琐碎地扫描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而另一方面又把眼光投向更广大的世界”,“以便将自己所获得的那些生活的细碎切片,投放到一个广阔的社会和深远的历史的大幕上去检查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他的《创业史》具有的澎湃思想和历史容量,能够代表一个时期时代精神的史诗性品质,亦与此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