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网信办综合治理局下架7款陪玩类型的游戏应用;上海网信办会同上海市公安局网安总队联合约谈比心App企业负责人,责令深入整改;北京、苏州、上海等多地文化部门查处多起网络游戏违法经营案件;吉林省长春市公安局专案组分别前往17省35个地市,对涉嫌网络诈骗的游戏公司进行抓捕,打掉30多个犯罪团伙……
自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落实网络游戏防沉迷工作要求,进一步严格管理措施,紧盯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关键环节,在推动防沉迷工作上取得实效,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就在《通知》印发的一个月后,国家新闻出版署上线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举报平台,专项受理群众关于游戏企业防沉迷相关问题的举报,包括实名认证违规举报、时段时长违规举报、充值付费违规举报等。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认为: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为各平台明确自身责任,设定相关的合规风控,起到有效指引作用;同时,对于数字生态良性发展来说,既能够提供整体行为指引,又能为各方主体厘清权利和义务。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等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当前使用互联网的未成年人中有62.5%经常网上玩游戏,其中玩手机游戏比例为56.4%。随着网络游戏成为内容丰富、市值巨大的产业,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现象日益突出。
“沉迷游戏的危害不在于游戏本身,更多的来自于‘沉迷’。网络游戏沉迷是一个社会问题,防沉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IT分析师陵锋说。如何为未成年人防沉迷网游筑起保护屏障,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记者了解到,虽然部分游戏平台设置了“防沉迷系统”,但在一些电商平台和社交软件上,成人实名制网游账号公然售卖。针对类似行业乱象,腾讯、网易、B站、金山世游等互联网平台积极尝试推出应对举措。比如,腾讯不断升级健康系统,面向全线游戏推出“双打”等举措。“一是打击身份冒用,将原来‘零点巡查’升级为‘全天巡查’,可疑账户全部重新认证;二是打击作弊,积极配合政策,打击用户通过加速器登陆及部分第三方平台买卖成年人账号行为。”腾讯未成年人保护平台相关负责人说。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除了要把用户身份信息和账号信息关联外,还要把用户账号和行为进行关联。此外,除了对于账号监管以外,技术监管也不容忽视。“防沉迷系统需要与大数据匹配,也要和人脸识别(包括个人行为数据信息)等比对,这些都需要技术手段来实现”。
“导致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不乏一些不良应用导致的‘上瘾’。”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建设传播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明宗峰建议,在国家加强制定合理、健康、绿色的游戏标准和规则基础上,针对不良厂商一味追逐利益行为,可以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信用评级制度,把无良企业列进失信名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认为,学校要同步培养青少年文化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加大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比重,营造信息科技与青少年成长相得益彰的生态。
此外,家庭教育也不容忽视。“对于电脑、手机等的使用,家长应该和孩子提前‘达成协议’,约定好使用时间,控制好使用时长。”明宗峰说。陵锋也认为:“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新增部分对网络沉迷、监管缺失等进行了回应。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上网用网习惯,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光明网记者 姚坤森 黎梦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