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能源电力办学传统、以培养电力工程师为鲜明特色的高校,上海电力大学成立70年来,始终与新中国电力发展同向同行。尤其近年来,学校主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发展需求,在着力培养掌握世界能源领域前沿知识和技术、具有国际化视野,兼具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电力人才过程中顺势而为,构建育人新体系,培养学生践行能源情怀的本领,逐渐走出一条特色育人之路。
根据社会需要设置学科
上海电力大学顺势而为,将国家的发展需要作为学校的发展方向,把国家战略目标转化为学校育人方向。学校聚焦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全力打造“双碳”战略目标下的能源电力特色学科方向。构建“面向需求、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能源电力”特色学科体系、“大能源电力应用型本科专业集群”。如今,“能源互联网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等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应运而生,2019年,上海电力大学又启动建设“清洁安全发电、智能电网、智慧能源管理”三大学科领域,初步形成了体系完备的学士、硕士和博士能源电力学科学位授权体系。
扎根工作一线实践教学
上海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翁培奋表示:“我们学校的特点是以‘立足一线、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的原则按需育人,努力培养不仅会读书,还善于学以致用的人才,打造紧密对接社会需求的教学环境;把老师请进来、送出去,给学生创造条件去看、去想、去实践。”
两年多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让教师李彦对火力发电厂的高效节能技术有了新的认识。他说:“在实践中,我了解到很多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和实践技巧。我把一线的见闻编入教案,让学生们掌握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
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也是一次次“撮合”,在老师们回归学校后源源不断地产生着溢出效应。如今,学校与产学研合作单位,陆续签署了“冷却塔防腐试验、检测及分析”等项目,在合作共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2018年启动“1+1+N”(高校+政府或企业集团+N个企业)型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工作以来,学校已经聚集了约40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点,选聘了130余名企业研究生导师,工作站学生容纳量达400人,工作站新签订的横向项目单笔金额达到百万元,多名研究生被企业录取。
几年来,学校与国家电网等企业合作,累计培养“双师教师”162人;聚焦“三大学科领域”建设研究方向,2019年分类遴选了9支校级应用技术型创新团队。
此外,学校还注重海外实践育人。2019年3月至6月,学校首批15位海外实习挂职师生和菲律宾八打雁大学实习生抵达上海电力建设公司菲律宾工程公司,开启了“一带一路”能源电力高校联盟及“一带一路”能源电力产学研联盟的首次跨国合作项目……
将培养能源情怀融入育人全过程
上电学子坚持十余年参与“95598”上海电力服务热线的社会服务工作,实践专业所学,培育能源情怀,弘扬服务行业与社会的奉献精神。学校组织“对话能源工匠”职业访谈活动,让学生多角度理解“大国工匠”精神。在上海电力大学“读懂中国从电说,百年党史学讲做”主题演讲比赛中,学生们将红色电力故事讲的栩栩如生,更将电力人“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担当勇挑在肩。
上海电力大学能源情怀的培养成效生动地体现在奔赴祖国各地、服务国家能源电力发展的毕业生身上。
国网武汉供电公司总经理李新国,是1990届校友。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他返回武汉工作岗位,带领职工“三天三夜”“五天五夜”打通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电力“生命线”。他所带领的武汉供电公司累计获得94项抗疫表彰,被武汉的老百姓称为“高举江城明灯的人”。
1985届校友张扬民自大学毕业后即开始从事研究政策、体制改革、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主持编制了多部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电力监管办法,积极推动供电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公平开放的供电市场等制度的建设。
近十年来,上海电力大学本科毕业生1/3以上扎根能源电力行业,大批杰出校友到艰苦地区和基层建功立业。学校近3年“毕业生满意度评价”在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17所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在与国家电网合作开展的西藏、青海、新疆等偏远艰苦地区的“定向+订单”培养工作项目中,毕业生在茫茫戈壁滩上建设电力之光,为西部地区发展贡献力量,为国家“十三五”重点项目、全球首条输送清洁能源的电力大动脉青豫直流项目完成作出贡献。在华东地区,学校人才输出使能源电力企业人才当量密度提升了11%-45%;20%的毕业生获得过地市、省部级各类奖项;华东地区能源电力企业有1/3的中层以上管理者是上电校友——学校为成为电力工程师的摇篮而不断努力。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