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5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红船初心(总第八一五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08日 星期五

    用百年党史培根铸魂

    ——内蒙古大学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作者:本报记者 高平 本报见习记者 王潇 本报通讯员 郑力吉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08日 05版)

        2021年5月,内蒙古大学举办“旗帜·领航”党史学习系列分享会。

        2021年7月,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团结实践服务团前往包头市九原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图为志愿者与九原区民委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学习。

        2021年7月,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师生赴黑龙江哈尔滨南岗区进行党史学习实践。图为该校学生与南岗区的小学生一起参观东北抗联博物馆。

        图片均由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提供

        “一个个红色故事,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份份红色档案……讲述了关于信仰、信念、信心的故事,让我更加深刻理解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力量的内涵。”走进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南山革命老区纪念馆,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张楠深受触动。

        2021年暑期,由212支队伍、累计超4000名学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分赴革命圣地陕西延安、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四川省巴中市的村庄等开展调研,在实践中展现青春活力,用实际行动向建党百年献礼。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内蒙古大学不断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党史故事,扎实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同时,学校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科研教学深度结合,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为祖国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1、点燃学习激情 激活青春动能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日前,在内蒙古大学南校区艺术楼小剧场,一曲悠长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拉开了音乐党课的序幕。

        这是“红色经典我咏传——内蒙古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音乐党课”的一幕。2021年2月开始,内蒙古大学与内蒙古艺术剧院联合举办此次活动,用“沉浸式”“互动式”等青年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党史学习教育“学、动、实、新、演、热”,激活青春动能,用百年党史培根铸魂。

        灯光落下,小剧场内座无虚席,当耳熟能详的红色曲目响起,别开生面的音乐党课深深吸引了在场师生。“红色歌曲、节目,生动展现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彰显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怕流血牺牲、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崇高品格。我们深受感染和教育。”2020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刘洁目不转睛盯着舞台,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一首首激扬的歌曲,一段段峥嵘岁月,激荡起广大师生矢志奋斗的力量。“音乐党课用艺术谱写初心,以音乐传承使命,将一幅幅辉煌壮阔的党史画卷呈现在面前,激励着我们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2019级外国语专业本科生李佳瑶说。

        打卡红色展馆,观看党史文献纪录片、红色电影,利用革命遗址遗迹、革命博物馆、纪念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等,内蒙古大学开展一系列主题党团日活动,重温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把守正创新贯穿始终,真正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力求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内蒙古大学同时上线了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站,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校园融媒体,开设“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专题专栏,先后发布相关新闻4000余篇。依托内蒙古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常态化、长效化进行党史知识宣传教育,相继推出“党史学习教育”“这是他们的青春”等各类主题党课300余期,点击量超十万人次。

        党的历史浸润着青年学生心田,点燃了青年学生的学习激情,学党史、强信念、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每一个内大师生的共同追求。

    2、传承红色基因 促进民族团结

        内蒙古大学校史馆内,一位老人精神矍铄,正聚精会神地给同学们讲述已泛黄的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他就是64年前响应党的号召援建内蒙古大学,年近90岁的周呈芳教授。

        1957年,新中国决定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第一所综合大学。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16所高校150名教师奔赴北疆援建内蒙古大学,风华正茂的他们将青春热血挥洒在这片热土上。“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就往哪里走!”这是老一辈内大人矢志不渝坚守的信念,彰显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道德品格。

        周呈芳几十年如一日精心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退休后仍然潜心理论沃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周呈芳教授重归校园,为青年学子讲述党史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让更多青年会聚在真理的旗帜下,将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和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作为自己践行入党誓词的光荣职责。

        一代代内大人不忘初心,扎根北疆,砥砺前行,守望这片精神家园。“通过对党史和校史的学习,我充分认识到新时代青年人的光荣使命,同时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更应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实际行动践行责任与担当。”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郭荣说。

        内蒙古大学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及时传递党和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亲切关怀,从党史学习中汲取红色文化养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哲学学院团结实践服务团前往包头市九原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开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务处民族预科班组织成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支教队,前往锡林浩特市和赤峰市大板镇,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知识宣传、辅导,为帮助当地学校更快更好地使用国家统编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同时,内蒙古大学选树宣传各族师生先进典型,营造人人珍视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享受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营养,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共绘民族团结进步的同心圆,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的排头兵。

    3、讲活典型故事 厚植报国情怀

        一声誓言,一份承诺,一生坚守。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青,发扬先辈勤奋钻研的优良传统,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进行科技攻关,努力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是一名科研工作人员,也是一名党员,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将个人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将科研成果尽快产业化、社会化,更好地服务人民。”王青动情地说。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校深入挖掘整理内大人科技报国故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弘扬植根北疆、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

        32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内蒙古大学原校长旭日干成功培育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绵羊、试管牛”。旭日干还主持创建了“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培育出自治区首批体细胞克隆牛和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我们要传承弘扬好老校长旭日干院士的崇高精神和治学思想风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向着更高目标守正进取、拼搏奋进。”内蒙古大学校长陈国庆说。

        科教报国,薪火相传。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服务社会能力,是一代代内大人的不懈追求。

        长江学者、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光鹏说:“做科研真正要顶天立地,抓住机遇,我们要拿出态度、决心和目标。”用直径十微米的针准确插入直径一百微米的卵母细胞里,抽出细胞核,针与镜面接触距离不到五微米。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李光鹏教授每天做近百次精密实验,有一次腰扭伤了,也全然不顾地继续工作。

        2020年,李光鹏团队攻克牛羊种质创新与繁育“卡脖子”核心技术,在特色优势学科领域相继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内蒙古大学结合学科优势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努力做好“产、学、研、用”一体化,把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提升高校解决技术难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聚力解决农牧区老百姓的心头事。

        内蒙古大学立项建设了“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同时还建立新型肉牛良种繁育联合体,建成肉牛种畜繁育中心和万头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推广应用克隆技术、超数排卵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带动自治区草原生态畜牧产业升级;成立内蒙古草地健康中心,完成9亿亩天然草原2万多份土壤采集与测试和7个盟市6100余只肉羊矿质营养健康体检,创建草原矿质营养大数据,为全自治区24个重点畜牧旗出具“草原矿质营养体检报告与提升建议”,帮助农牧区老百姓解决种地产量低、养畜成本高等“急难愁盼”的事。

        “学好党史必修课,笃定知信行合一。”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彧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体内大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的重要指示精神相结合,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奋力建设特色鲜明一流大学,真抓实干开新局,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高平 本报见习记者 王潇 本报通讯员 郑力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