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色,是玉石雕刻领域中的专业术语,指的是手艺人在进行雕刻创作时,对玉石原料上的天然色块加以巧妙利用,使作品内容与石材属性结合得更为紧密、贴切。1975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玉鳖,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晚期玉器,工匠充分利用玉料的自然色泽和纹理特点,把天然的黑褐色石皮处理成鳖甲,与青白色的头足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整件作品古朴典雅,浑然天成。
作为中国四大名石之一的寿山石,材质细腻、色彩丰富,硬度也较小,适于雕刻和造型。其中,人物、鱼虫、花鸟、果蔬等题材的俏色表现,更是深得手艺人的喜爱,涌现出大量精品。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的《福寿双全》,作品以一块荔枝洞石雕琢而成,这种类型的寿山石质地润泽,色彩饱满且变化微妙。从原石色泽来看,有杏红、牙白及少量煤黑色。作者以吉祥的寿星形象作为主题,充分利用了原石上的色彩:杏红部分刻画为寿星与孩童裸露的肤色,两处煤黑的色块则被处理成象征“福寿”的蝙蝠造型,寿星的白色须发自然垂下,色彩的衔接与转折恰到好处。
手艺人在雕刻中应用俏色之法,首先要“相石选题”,确定表现内容。寿山石色彩千变万化,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比如水晶冻石晶莹剔透;荔枝洞石色泽鲜艳;芙蓉石如蜡似玉,质柔而细嫩;旗降石韧性高,材坚而富光泽……不同的石材因自身属性不同,适合雕刻的主题也有所区别。有些石材的色彩看似杂乱无章,但如果表现题材与构思设计得当,也可以焕发出别样的艺术之美。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的“鹰”系列作品,巧妙地利用石材的褐色斑纹琢成雄鹰蓬松的羽翼,而头部则以浅色来突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久和在创作“花果”系列作品时,另辟蹊径地选用色彩极其素雅的石材来塑造丰收的景致,为浓丽的秋色平添一份旷远的韵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惊石的“昆虫”系列作品则巧妙地运用石材天然的灰度层次与质地差异,以精湛的写实技艺塑造微观天地。那些通常可能被废弃的石料,经过艺术家的妙手回春,其表面杂乱的斑点、灰暗的色块便可转化为烘托主题的点睛之笔。
俏色作品的创作讲求“随石应变”。寿山石雕刻大多以立体的圆雕作品为主,其难点在于,石头在雕刻前一般无法预判其内部色彩的变化。雕刻时,一层一层地往里掏挖,如果发现石材内部的色块发生了变化,跟预先构思不一样,那么构图也需随之进行微调,使作品细节随着石材色彩的变化而变化。
寿山石雕刻的魅力不仅在于手工艺的美,还在于那些人工无法预料和掌控的“不拘一格”。完美的俏色确实存在运气的成分,有时石材的一部分色块特别适合某个主题的表达,但是其余部分却没有相应的属性特质,这时如果一味地强求色块与所表现主题细节的完美契合,常常会得不偿失,不如“将错就错”,让那些“不完美”成为作品个性的彰显。比如在雕刻时,色彩可能会“溢出”形状轮廓,如传统中国画的水墨晕染一般,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欣赏它,只要没有“刻意”的痕迹,便有另一种天然之趣。
运用俏色技艺进行寿山石雕刻,就是将石材的天然之美与人工的雕琢之美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石头上的一块红斑,既可以处理成丹顶鹤的头部,也可以变成一颗熟果。在能工巧匠的手中,材料本身并无所谓美丑,瑕疵也有个性。对于一件俏色作品而言,当其材料及其细节使创作观念得到了彰显与升华,那么它便有了灵魂。
(作者:练春海,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馆学术研究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