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19日 星期日

    赵淳生:

    一定要搞出中国人自己的超声电机

    作者:本报记者 崔兴毅 本报通讯员 彭丽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19日 01版)

        赵淳生人物素描 郭红松绘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我今天的一切,都凝聚着党的恩情!我希望永远年轻,多为党和国家作贡献。

    ——赵淳生

        病床上的他,一只手在输液,另一只手用来写字翻书。他的心里,装的全是超声电机。

        这是病房里的日常。2001年,63岁的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接受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右肺,又摘除了胃部肿瘤连同三分之二的胃。

        这份对超声电机的“痴”,终于让妻子忍无可忍。

        “你现在还在干这个,你到底要命还是要超声电机?”

        “我两个都要。”

        赵淳生的字典里仿佛只有“科研”二字。1938年11月,赵淳生出生在湖南。“1岁多时,父亲就参加革命,后来牺牲了,9岁时母亲也生病过世了。家里只剩下我和祖母。我靠砍柴、放牛挣钱生活。”这段清苦的经历,让赵淳生分外感激党给予他的一切,“解放前,地下党支持我读完了小学。解放后,我又在政府帮助下读完了中学、大学,并在不惑之年有机会出国留学。我从心底里感激党、感激国家,这是我搞科研最大的动力。”

        20世纪70年代,看到国内所用的电动式激振器都从国外进口,赵淳生立志突破束缚。44岁的赵淳生一头扎进电动式激振器的研制中。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他不气馁,硬是靠着一股子拼劲,研制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电动式激振器,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后,他还发明了高能激振器,先后研发了4个系列的激振器。这些激振器不仅占领了国内市场,还进入国际市场,并为我国长征系列火箭模态试验和歼8系列飞机、运十二飞机和直升机的全机共振试验作出贡献。

        靠这项成果,吃吃老本就可以舒服过一辈子的。但赵淳生并不这样想,他永远都在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断突破自己。

        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外访学的赵淳生从一场超声电机的讲座中得知,日本的超声电机已经用在照相机上面了。麻省理工学院两个系都在研究超声电机,航空航天系想用到火星探测上,电机和计算机系想用到机器人上。

        “一定要搞出中国人自己的超声电机!”广阔的研究前景,令赵淳生兴奋不已,他将原定的两个研究方向调整为超声电机技术,“我出去只是为了学习,我学到的,一定要服务于我的祖国”。

        1994年,他提着箱子回到祖国。“当时没有启动经费,我向系里借了15000元,买了一台台式计算机和一台简易打印机。一名硕士生、一名博士生、一名博士后,加上我一共4个人,一头扎进一间20平方米的房间里,不分昼夜地工作起来。”

        经历多次失败,1995年12月17日,一台被称为“行波型超声电机”的原型机成功地转起来了!这是我国第一台能实际运行的超声电机。又历经多年不懈攻关,2013年,超声电机终于应用到“玉兔号”月球车上,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将超声电机应用到外星球的国家。

        “工作是一种乐趣,可以延长生命。”康复后的赵淳生身体硬朗,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他对着镜头笑言:“我还要坚持健身,搞科研!”那份对科研事业的挚爱,隔着屏幕,也能感染人。

        (本报记者 崔兴毅 本报通讯员 彭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