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儿园和小学分属不同学段,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由于两个学段衔接不够紧密,很多儿童入学后会出现各种问题和不同程度的困难,成为基础教育的难点。促进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全面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工作,确保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向小学生活过渡,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幼小衔接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一些父母将子女的教育寄托于知识的训练、智力的开发与强化,盲目地将幼小衔接教育简单地等同于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其实,有些知识、技能在孩子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再学是轻而易举的事,而刻意地提前进行知识训练,孩子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使孩子牺牲多方面发展的机会,不仅剥夺孩子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而且冲淡或挤压着本应需要更加关注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力的培养、情感社会性的发展、个性的丰富,乃至整个人格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幼小衔接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身心健康、生活习惯、学习品质、情感社会性等每一方面的发展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都很重要,每一个方面都不能少、不能差。因此,要注重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和渗透,重视儿童在知识、技能、情感、心理、习惯等各方面的发展与过渡,不能因片面追求知识技能的超标教学、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而忽视了儿童发展的全面性。
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儿童潜能的发挥。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长时间灌输式学习及单纯的技能训练,容易导致儿童大脑疲劳,造成生理系统、感官功能及神经系统受到阻碍乃至伤害。而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业结果追求而忽略行动学习的过程体验,儿童大量进行重复性的计算、背诵、书写等,容易使儿童滋生着厌倦和畏惧的情绪体验,使其丧失学习与探索的快乐、兴趣和积极性。
为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幼儿园要把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小学要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灵活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实施方式,强化以儿童为主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积极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支持儿童的主动探索、操作实践、合作交流和表达表现,为每个儿童搭建成长适应的阶梯,帮助儿童逐步适应从游戏活动为主向课堂教学为主的转变。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部分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孩子能提前学到更多的东西,通过各种方法给孩子超前灌输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虽然能够让孩子因为提前学过而在成绩上比别的孩子暂时优秀,但也可能导致孩子因为已经学会了而缺乏探索求知的欲望和探求未来的渴望,养成上课分心、不认真听讲等不良习惯;一旦学不好、学不会、跟不上,可能会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机,产生厌学情绪。
幼小衔接的目的是促进所有儿童的发展。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每个孩子的兴趣点、个性、能力也有所差异,也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差异,支持他们以自己的速度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作者:高丙成,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