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9日 星期四

    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作者:裴晓涛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9日 06版)

        国际话语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掌握了国际话语权就意味着在国际社会中掌握了更多主动权。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迫切需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向国际社会更好传递中国理念、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坚定“四个自信”,彰显中国话语感召力

        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和稳健强劲的发展势头,为提升国际话语权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实力、有贡献,才能有影响力、感召力。而一个国家的实力和贡献,体现在其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创造的成就和彰显的世界意义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坚定道路自信,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坚定理论自信,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定制度自信,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坚定文化自信,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坚定“四个自信”,是挺直腰板、理直气壮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前提。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始终扮演着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角色,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以其丰富生动的发展实践和人民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获得国际社会的公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坚定“四个自信”,加快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着力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有助于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过程中,彰显中国话语感召力,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增强中国话语说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这一重要论述为提升中国话语说服力提供了重要遵循。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提升中国话语说服力注入思想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命题,围绕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发展成就和宝贵经验,围绕中国梦、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原创性中国概念,进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阐述和对外传播,为增强中国话语说服力提供学理支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提升中国话语说服力提供道义力量。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无论是评判一个执政党是否先进、合格,还是评判一种政治制度是否行得通、有效率、真管用,人民最有发言权。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的故事,要善于从人民视角出发,用强大的事实和科学的理论,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历史与现实。

        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提升中国话语说服力架设桥梁。既要牢牢坚守原则,也要加强对国外民众价值观念、政治态度、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的研究,善于把“中国味”与“国际范”结合起来,让国外受众听得进、听得清、听得懂。运用国际化方式,并不是简单模仿,而是要实现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的有机融合,使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快完善传播体系,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在国际舆论场上鲜明发出中国声音。

        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宣媒体集群。全媒体时代,面对全球舆论场日益严峻的复杂局势,若不能及时发声、引领舆论,网络谣言以及别有用心的舆论导向就会滋生开来、肆意传播。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布局,理顺内宣外宣体制,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宣媒体集群,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传播更多内容、拓展更多领域,增强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能力,做到预测准确、澄清迅速、处理全面。

        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的能力。增强议题设置能力,聚焦全球性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以正面引导为主,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根本,更好发挥国家外交平台和高层次专家作用,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合力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世界各地举办文化、经贸、旅游、展览、演出等多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各地区各部门创新理念、拓展渠道,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把“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起来,开展多层次有深度的国际友好交流,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作者:裴晓涛,系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郑州商学院党委副书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