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艺家】
她被称为中国的“神刀女”,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她治印近2万枚。她是技艺精湛的篆刻艺术家,是将篆刻文化推向世界的传承者,是将篆刻艺术确立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她在方寸之间,镌刻出大千世界。
去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在中国向法国捐赠的每个医疗物资箱包装上,都有一枚骆芃芃设计的红色中国印:天坛和埃菲尔铁塔的形象相互支撑,配合凤凰与和平鸽的图案元素,传递出印文“千里同好,坚于金石”的美好情感。
无论是在中国主场外交活动中,还是中国参与的国际活动里,都有越来越多中国篆刻艺术的身影。在骆芃芃看来,中国印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印的形象,那么2009年中国篆刻艺术申遗成功则为中国印在当今世界的传播发展奠定了基础。2008年9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西泠印社,将“中国篆刻”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提出申报。受中国艺术研究院委托,骆芃芃担任项目负责人。考证史料、撰写申遗文案和申遗片脚本、取得全国专业团体和个人的支持与认同……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工作量大得超乎想象,骆芃芃和她年轻的团队连续奋战。最终,十分钟的申遗短片中,伴随着悠扬的古琴音韵,一帧帧精致的画面,一句句考究的解说,将中国篆刻的前世今生、制作流程、内涵外延向世界娓娓道来。作为一名“印人”,篆刻艺术在国际上有了“户口”始终是骆芃芃最骄傲的事。
如今,骆芃芃的作品已经随着“美丽中国”“一带一路”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沿着今天的“印记”往时光深处搜索,骆芃芃仿佛还能“闻到”旧时父亲书房中的书香。“走上篆刻的艺术道路,与父亲的影响分不开。”骆芃芃回忆。
“父亲会画画,书法、篆刻、木刻都涉猎过,年轻时还当过音乐老师,最大的爱好就是藏书,他身上有着属于那一代文人的基本修养。”七岁时,骆芃芃在父亲的指导下,刻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方印:芃子。骆芃芃觉得,“‘中国范儿’应该是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气质”——记忆里父亲的书房就是骆芃芃对“中国范儿”最初的感知,她则把“中国范儿”凝聚在了一枚枚中国印中。
篆刻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体现,方寸之间蕴含着文学、哲学、历史、文字学、训诂学、设计学、书法等多种学问,这种文化的融会贯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走进刀笔金石的世界,骆芃芃在案前一坐就是四十余年。
22岁那年,骆芃芃参加了“心中神圣艺术殿堂”荣宝斋的考试。考试要求刻一方“傲雪”的印章,一上午过去了,眼看到了午饭的时间,骆芃芃却只完成了一个“傲”字。考官让她回去,告诉她“看一个字就可以知道她的水平”。骆芃芃心想,那怎么行呀,这件事我没做完啊!“能让我接着刻吗?”骆芃芃在考场从早上八点一直坐到了下午五点,荣宝斋的老师还从食堂给她带了馒头和菜当午饭。“完成了,没有半途而废,我心里也就踏实了。”骆芃芃笑着说。她坦言,其实那个时候刻得并不好,“不能说‘会刻’,至多也就是‘能刻’”。荣宝斋在三十多位参试者中选择了骆芃芃,看重的是她坐得住、能钻研的品质。
进入荣宝斋三个月,骆芃芃就可以独立“应活儿”了。“改革开放初期,很多日本人到中国大批定制印章。一盒12枚,一定就是3盒,常要三四天内完成。我在创作组那十年的作品,可能比后面几十年的都要多。现在到日本办展还经常有人拿着我当年的印来交流。”骆芃芃开玩笑说自己也因此落得一个“篆刻肘”,有时拿重物手臂就会抖。
骆芃芃以秦汉印入手,兼习篆刻艺术流派各家,入古出新。她的篆刻雄浑、豪放、率真,中气十足,注重印面、印材、印雕的和谐统一。“只要刀法过硬,脑子里有什么都会见诸刀刃。”骆芃芃认为,正是因为有足够的量的积累,才有了后来技艺的娴熟和超强的应变能力。当技法烂熟于心,便进入了创作的“自由王国”。骆芃芃刻印,不用印床,不过稿,直接在石料上划反字,脑中是清晰的设计图,手上是收放自如的分寸感。
骆芃芃心中,印章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载体。“诸子百家”作品、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诗词隽语……都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骆芃芃感到:“刻这些内容,让我有一种亲切感,仿佛与古时先贤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血缘关系。”骆芃芃是在用刀、石头、线条、印泥和印笺抒发着自己的情感。“某段时间有了感触和感想,用篆刻的方式刻出来;如果没有,至少也得对所刻的内容有共鸣,这样作品才能‘气韵生动’。”这也是骆芃芃的创作理念。
近些年,骆芃芃不断探索着这门古老艺术的现代化。策划书斋式展览、庭院式展览、博物馆式展览,将篆刻与茶壶、瓷器、邮票、建筑和标识结合……骆芃芃不仅用新颖的形式向世界展现着中国篆刻艺术的魅力,也在推动着中国印从艺术欣赏领域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作为篆刻艺术的创作者、传承者和教育者,她始终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这门艺术的发展营造健康生态。200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篆刻艺术硕士点,2015年设立博士点,骆芃芃也成为中国第一位篆刻艺术学的硕博导师。十多年来,她为中国篆刻艺术培养了众多高端人才。
时光流转,每当骆芃芃拿起刻刀和那块等待镌刻的石头,便觉心中万分踏实。她可以在零散的时间刻上几笔,也可以在夜深人静时沉浸在刻刀划过石料的愉悦中。与篆刻相伴,骆芃芃从不觉孤寂,她游刃有余地支配着刀与石,这样的世界常令她忘记了自己的年龄。
马上,骆芃芃又要投入到为北京冬奥会准备的“印章记录奥运”主题展览中。她爱中国,爱中国文化,爱中国文化延伸出的一切。她马不停蹄,一刀又一刀刻下这个时代的中国印记。
(本报记者 李笑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