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30日 星期一

    美丑不分、娱乐至死是文艺审美生态的毒株

    作者:董学文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30日 02版)

        【文化评析·新时代需要健康的审美观④】 

        审美观是审美主体对美的事物的总看法。审美观形成于社会实践之中,与政治、道德、哲学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关系。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社会集团的审美观是不尽相同的。对于个体来说,秉持何种审美观、采取何种审美态度对自然、社会、文艺和人生进行欣赏、感悟和评判,这是其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

        在古今中外的审美观中,有种常见的说法,那就是“无美不善,凡美必真”。这是一条铁律。任何虚假的东西都与美无缘,任何丑恶的东西都没资格进入文艺之美的殿堂。

        毋庸讳言,一段时间来,以文艺从业者为主要构成的娱乐行业在审美观问题上出现一些偏差和乱象,主要表现在真假不辨,美丑不分,不问是非,不知香臭,价值观扭曲;审美流于形式,流于表面,缺乏思想,缺少深度;娱乐至死,情绪主宰,以庸俗为宝贝,拿低劣当有趣。这种偏差和乱象,侵蚀人们灵魂,污染文艺生态环境,对文艺是一种伤害,对社会精神生活也是一种伤害,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艺服务人民观念的颠覆与消解,也是对文艺引领和激励功能的无视和背弃。对此,我们应该有所反思、有所警惕。

        审美观不仅影响个人,而且影响整个艺术生产系统。马克思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消费不仅生产出消费者的素质,而且也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可见,消费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审美也是一种“消费”,一种精神性和文化性的“消费”。审美这种“消费”,既替读者、观众制造主体,也替艺术生产者制造主体。因此,具有什么样的审美观,绝非是可有可无的小事情。经验和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审美观折射的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映的是他的整体精神面貌。健康的审美观和良好的审美风尚,可以为个人和群体审美行为提供良好的氛围与范例;不健康的审美观和低俗的审美风尚,则只会为扭曲和腐蚀个人与群体的精神世界提供媒介和条件。

        诚然,审美是一种感性体验,但它不是空洞的,其中有认知、思想和价值领悟相伴随。审美倘若流于表面,迷醉于对象的外表,不去分析,不会鉴别,盲目崇拜,喜欢给低劣的作品、丑恶的灵魂披上漂亮的外衣,这恰是审美观苍白、贫血、腐朽、失魂的显现。

        文艺作品要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不能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杯中酒”。前不久,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文艺评论要有“批评精神”,要“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这对提升全民族的审美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需要健康的审美观,追求真善美应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我们要努力建设风清气正的审美生态,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贡献。

        (作者:董学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