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期间,微博话题“奥运会狠狠修正了我的审美”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话题阅读量达到5.1亿。
有网友说:奥运会狠狠修正了我的审美。像是把落枕了的脖子掰回正位一样,“咔哒”一声脆响把已经东倒西歪、贴满了标签的审美观念掰正回最初的、最原本的方向。他指出,奥运赛场上的他们闪闪发亮,没有办法用冷白皮、baby肌、直角肩、A4腰、超模腿之类的卡尺一格一格去卡他们,但他们就是最美的。这种说法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共鸣,纷纷贴出自己喜欢的运动员照片,表白奥运赛场上最美的人。
长期以来,在大量偶像养成类节目、不良网络风气、“饭圈”乱象的影响下,对“美”的评价标准虽然有所变化,但大多局限于外形、颜值,而且越来越单一、越来越格式化。很长一段时间,网红脸、整容脸霸屏,白瘦幼受追捧,流量明星爆火看脸大过看业务能力。对此,网友戏称:这是个流量时代也是看脸的时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无可非议。但是“美”的评价标准单一化却是贻害无穷的。一方面误导青少年一代“有颜值就有一切”,极易陷入容貌焦虑,不少孩子不专心学习却沉迷于化妆,甚至试图通过整容达到不劳而获的成功;另一方面导致年轻人对“美”的认知出现严重偏差,疯狂追捧德不配位的所谓“帅哥”“美女”,对三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这种标准“美”、同质“美”也导致了化妆、整容、减肥等行业的畸形发展,容貌焦虑渐成社会通病。近日,“网红整容失败欲跳楼”“20岁女孩减肥营猝死”相继登上热搜,令人唏嘘。
今年接连引爆网络的“郑爽事件”和“吴亦凡事件”,把资本干预下的“饭圈”乱象、网络丑态推向了台前,引发了广泛讨论,网友直呼“毁三观”。套路化的造星模式下,造脸、造人设、造光辉形象已经屡见不鲜,一些明星相继人设崩塌,我们不妨就此重新修正一下审美。
从修正审美的角度来说,姗姗来迟的东京奥运会可谓正当其时。何为美?审美真如网络流行的那样有标准甚至统一的答案吗?美是一群“网红”共用一张脸,还是各个综艺中扎堆的小鲜肉傻傻分不清?美应是多维度的,审美也该是因人而异的。奥运赛场上的那些体育健儿,有长幼、有胖瘦、有高矮、有黑白,但他们哪个人不是在闪闪发光呢?他们靠实实在在的硬实力拼搏在赛场上,“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他们用业务说话,用实力证明。他们的美,美在外在的气场、眼中的渴望,更美在内在的拼尽所能、做到最好的奥运精神。稳如泰山、勇夺东京奥运会首金的杨倩,小身板大能量、破纪录夺金牌的侯志慧,一剑封喉展飒爽英姿的孙一文,体坛劳模、一次奥运会手握四枚奖牌的张雨霏,三跳满分诠释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全红婵,还有金鸡独立的李发彬、再创乒坛奇迹的马龙、傲视群雄的巩立姣、自我挑战的李雯雯,他们的美如同金牌一样有分量。那么,金牌是审美标准答案吗?显然也不是。虽败犹荣的体操亚军肖若腾、改写亚洲历史的世界第六苏炳添,还有比赛失利精神不倒的中国女排、止步八强不输气势的中国女篮,赛场上挥汗如雨的他们难道不是最美的人吗?
东京奥运会期间,“吴亦凡事件”引发的相关话题与奥运健儿夺奖牌创纪录的相关话题并存于热搜榜,形成了鲜明对比。话题“最美奥运选手拒绝靠脸吃饭”登上热搜,让人看到奋斗的人才是最美的。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审美?或者说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偶像?对比之下,答案一目了然。
奥运会引发了网友对奥运精神的温故知新,对奥运健儿的关注,对体育运动的反思,甚至很多网友还去翻看过往比赛,致敬体坛老将。网络上充满了奥运会带来的鼓舞、感动以及无穷的正能量。这样的网络生态、追星氛围、价值导向让人眼前一亮。
在一切向流量、热度看齐的网络环境下,奥运会的热度能持续多久?奥运健儿的美能影响多远?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过后,这些最美的人会不会被人遗忘?这取决于社会各界的引导。东京奥运会期间,不少网友在呼吁对运动员尤其是举重运动员多一些关注,甚至帮助运动员找代言,同样引发了广泛共鸣。笔者认为,各大媒体、互联网平台、企业、学校等理应对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的奥运健儿和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多一些关注,综艺节目、广告代言等也可有所倾斜。但是,我们也应该避免将“饭圈”陋习移植到对奥运健儿的关注上,多一些理性的关注和鼓励,少一些盲目的吹捧和打扰。培育正向的审美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张艳萍,系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