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在参加“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的过程中,我认识了来自各个国家的很多朋友。我们都在中国生活,但因为各自迥异的文化背景、成长经历,认识中国的角度和感受不尽相同。在活动中,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中国社会最真实的面貌,逐渐有了一个共同的想法:作为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我们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于是,我们打算给习近平主席写一封信。参与拟稿的过程中,我写下了不少这些年来的心里话。
我跟中国的缘分,开始于高中时学习的一门介绍各国文化历史的课程。大三时,我申请来到北京大学学习汉语。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一个在美国从事体育运动并努力推广手摇车的残疾人。他的经历给了我很大启发,于是,我和朋友一起创办了手摇中国公益项目,帮助残疾人完成更多适能运动。
不少残疾人是因为某些原因突然受伤的,他们曾经有美满的家庭、安稳的工作和幸福的生活。很多人需要很久才能调整过来,每每看到这些,我都会感到非常心痛。我希望可以借助公益项目帮助他们恢复自尊心、自信心,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我感到非常荣幸,他对我们这些外籍青年的重视,让我很感动。特别是他希望“中外青年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了解、收获友谊、共同成长”,让我很受鼓舞。平时,我会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我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不少美国朋友很感兴趣:原来中国是这样的。我的父亲曾经想当然地以为,在中国语言不通,吃的东西也很古怪。而他来到中国后,发现大家同样吃鸡肉、牛肉、猪肉,只不过做法不一样。
其实,这些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文化交流上的障碍,都可以通过用心沟通来解决,化解彼此的偏见和误解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将继续用心体验文化交流的美好,用真实经历说出我对中国的感受,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走近中国。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陈之殷、王美莹、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高源、张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