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是一座宝藏,需要我们沉下来深入学习、挖掘。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并不容易。尤其是在教学中,面向青年学子,如何讲好党史,达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效果?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作为一名经济学教师,我作了一些尝试。
“当代中国经济”是一门我教授多年的通识性专业课。上学期开课前,我首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自主学习: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初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抉择?带着问题,同学们纷纷展开自主阅读,通过学习党史寻找答案。从课堂效果看,同学们的自主阅读和明确表达令我感到欣慰,他们的思考需要建立在这深度融入的基础之上。而我在课堂上所做的,是帮他们打开视野,引导同学们超越专业本身的视角,以大历史观理解经济活动。
我从“实现国家工业化,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理想”讲起,告诉同学们“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不仅仅是经济学问题”。我在讲解新中国成立后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时,通过现代性工业产值在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以及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等数据的对比,让史实说话,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对那段历史的认识。
在课堂上,我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感悟:在当时条件下,中国实现工业化主要依靠内部积累,走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有强大的重工业能够制造各种必要的工业装备,使现代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绝对优势。由于受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结合实际国情,中共中央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抉择。通过学习和体悟,一步步地得出结论,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类似的主题还有很多。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事件本体就在那里。我们要学习好、利用好丰富的“四史”资源,把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讲清楚;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讲清楚;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激励年轻学子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奋斗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本报记者曹继军、颜维琦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