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家的小康故事㉔】
村里这些合抱粗的泡桐树,听老辈人讲,是焦裕禄书记带着大家种下的。从课本上知道,当年,焦书记带着大家种泡桐,是为了抵御内涝、风沙、盐碱。
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这些树,如今不但治好了内涝、风沙、盐碱,还成了乡村振兴的“致富树”。
泡桐,木质疏松、木性稳定、共振足,是制作古琴、古筝的好材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喜欢乐器的人越来越多。村里头那些脑子灵光的,便办起了古琴、古筝作坊。慢慢地,就形成了产业,村上好多人家靠做乐器致富。
我也动了做乐器的念头。可我这个人,心气儿比较高。心想:要做,就做一流的。
为了学斫琴,我离开家乡,去了制琴名气大的扬州。此后,又去了开封、北京、上海、广州……遍访名师。一学就是三年。
我的古琴作坊,采用古法斫琴:开凿、推光、打磨……上百道工序,全靠手工。跟流水线制琴不一样。
打造一把优质收藏级古琴,至少需要两年时间。琴做好了,我跑遍了郑州、北京的琴行,却找不到买家——人家听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90后毛头小子制作的,信不过嘛!
咋整?我没有缩回去,自有主见:古琴能不能占有市场,终究还是要看品质。靠着优秀的音色品质,我的琴终于得到了肯定,销量慢慢打开了。
酒香也怕巷子深。现在短视频很火,我经常拍一些弹琴的视频发在网上,还真管用——客户争先恐后给我翘大拇哥。
这几年,村里很多作坊都开起了网店,一年光古琴的销售额就有上亿元。
(本报记者姚亚奇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