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论道】
从2006年起,北京大学开始为全校学生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华毽,我作为授课教师,见证了跳跃的毽子在青年朋友中的蓬勃活力。
2021年春季学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海外留学生不能回到燕园进行线下学习,学校便开设了线上的留学生中华毽课程班。没想到,课程一上线,立刻受到了留学生的热烈欢迎。
开始上课时,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光着脚踢。于是,我便向他们介绍,踢毽在中国流传上千年,原因之一就是能让脚变暖和,脚热头凉,上下交互,这是中医养生的原理。同学们知道后,对毽子所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更感兴趣了。
匈牙利的小花同学,开始几周摸不到门道,踢毽子很费劲,每次都花大部分时间弯腰捡毽子。我便建议她把毽子系在绳子上,手牵着绳子用脚踢,以此锻炼协调性、空间判断能力,更好掌握踢毽子的时机。
小花很快有了进步。在期末总结中,她写道:“这学期,我变得比以前更健康、更灵活。现在,我踢毽子时总有人过来问我,还有人从远处看并鼓励我。踢毽子拉近了我和我身边的匈牙利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
一学期下来,同学们的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深深爱上了这种“上脚”比较快的运动,也在运动中感知到了一个更加活泼可亲的中国。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颜维琦、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