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爱即色彩——马克·夏加尔展”在上海久事美术馆亮相。夏加尔是20世纪世界著名艺术家,此次展出的154件作品中,127件蚀刻(石)版画作品记录了这位画家60年的创作生涯。尽管158元的票价不菲,但主办方介绍,1小时内已预售出3000张门票。
前不久,在距离上海两个半小时车程的杭州萧山,一所普通小学里,进行了一场面向小学生的免费夏加尔原创石版画展。7月23日,在杭州萧山新街三小展出夏加尔原创石版画的金石学社陈列室里,师生们把展厅变成课堂,上起了一堂别出心裁的美术课。
尽管同学们大多是第一次接触夏加尔的版画,但思考问题时却颇有想法:“为什么画上的人长了翅膀呢?她一定是天使吧!”“树林里有个妈妈抱着宝宝想睡觉,小牛在她旁边拉小提琴,她就朝小牛瞪了一眼。”在学校策展老师鲍强的鼓励下,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互相交流着看到画作的第一感受,鲍强用平实易懂的话语引导同学们体会夏加尔在创作时的构图和色彩搭配特点,感受画家试图传达的情绪,最后在充分感知画作的独特魅力基础上,同学们拿起画笔,创作起属于自己的作品。
谈起为什么要组织一场直接“对话大师”的美术课时,鲍强说,这样不同寻常的课程安排就如同向平静湖面扔一颗小石子,一方面能把学生们从以往枯燥的课堂中吸引出来,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可能拿起画笔不知如何下笔,大师名作会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更容易进入自由创作的状态。
对于新街三小展开这样别开生面的美育活动,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刘亚刚大加赞赏,他觉得:“之前我们学生可能只在教材上或是老师展示的网络图片里见过这些画,但实际原作与图片差异是很大的,除了偏色和尺幅差距以外,最大的区别在于画家层层叠加的笔触,就如同书法作品上墨水晕开的效果,不走近原作是无法捕捉的,但往往就是这些细节最能打动人。”
但是将世界级大师的画作引入小学的美术课堂,这与小学生的鉴赏水平发展规律是否相符呢?对此,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教师许苗苗指出,不要小看孩子们的感知力,在我们大人看来想要看懂大师的作品并非易事,但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复杂,因为他们有着一双不受束缚、向美开放的眼睛。就拿夏加尔来说,他的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表现手法和色彩风格都贴近小孩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只要老师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去感受、去欣赏、去表达,孩子们对每一幅画自然就有了自己的理解。“当然,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老师结合小学生的审美偏好和理解力进行鉴赏作品的取舍。”刘亚刚随后补充道。
无独有偶,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美术老师王朋与鲍强也秉持着同样的教育理念,他将国粹篆刻艺术带进了小学生的课堂,让学生在刀法的快慢行止、章法的疏密虚实间体会金石之美。在王朋看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让学生感受中西方艺术中最经典最美的作品,这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直接从经典的大师作品入手,孩子们可能难以掌握其中的技巧和功力,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濡染、陶冶却能够打开孩子们的视野,影响他们对美的认知,由此获得的高品位也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就像是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撒一粒美的种子,我相信在未来某一刻终会开花。”刘亚刚说,美育不是要把学生的技艺提升到什么级别,把他们培养成艺术家,而是让他们成为一个懂得美的人,用掌握的美学知识为生活锦上添花。
(本报记者 殷燕召 本报通讯员 龚朵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