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我毕业于湖北恩施州林业学校,作为一个出生于农村的土家族“幺妹儿”,心里一直有很深的“三农”情结。2010年,在外经商13年后,我返乡创办了来凤县农园果蔬专业合作社。这时,我发现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了,只有老人在家留守,地里种着苞谷、红薯等传统农作物。
搞农业不仅要低头盯着土地,还要抬头看路、看天。2015年,我参加了在武汉举办的国家级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受到很大触动。农村最缺什么?人才!特别是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于是,我萌发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想法。
2016年,在来凤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我们合作社领办了来凤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训时说农家话,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引导农户;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通过游戏模块、沙盘演练等方式,模拟农业经验与市场规则……我们探索出“村庄是教室、基地是课堂、能人是教师”的培训模式,传授给农户的不仅是技术技能,还有灵活经营、拓宽销路的思维。
土家族学员刘学军刚来培训时,紧张得连自我介绍都说不清楚,更不要说推销自家种植的桃子了。通过培训,他不断锻炼各项技能,还参加了全省的创业创新大赛。我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正拿着话筒站在舞台上,自信地向客户展示桃子。前几年,他还带领老百姓举办了桃花节。刘学军还推荐自己的爱人来参加培训,目前已经完成了技能型、管理型培训,还准备参加农业职业经理人的高端培训。
胡艳平是2016年在县农广校参加培训的第一批学员。参训之前,他是当地的养蜂能手。由于长期独自养殖经营,他习惯了“单打独斗”。参训后,胡艳平意识到过去封闭孤立的养殖管理模式对扩大市场规模不利,就联合其他养殖户创办了养蜂合作社,尝到了互利互惠的甜头。目前,他的养殖业务遍布恩施州7个县市,合作社已吸纳300多户农户加入,覆盖7000余名群众,净产值超过300万元。
现在,我们这所“农民大学”已经培育了8000多名新型农民、青年农场主,让农民们收获了知识、走向了成功,让越来越多农户感受到奋斗的快乐。很多学员感慨:“这是我们农民自己的学校!”
今天,我们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打下了乡村振兴的基础。接下来要做的,是培育一批愿意回到乡村干事创业的年轻人,携手推动乡村振兴。我觉得,更红火喜庆的好日子就在眼前!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王美莹、高平、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