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30日 星期五

    为防灾减灾撑好保险防护伞

    作者:赵展慧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30日 02版)

        【网言】

        近期,河南暴雨灾情牵动人心,全国各地紧急驰援河南。其中不乏保险人员的身影,他们涉水救援、查勘理赔,积极投入到抗灾救灾的行动中。据银保监会初步统计,截至7月26日零时,河南保险业累计接到报案36万件,估损金额92亿元。

        近年来,在强监管、促转型的背景下,保险业加速回归本源,进一步强化保障功能,服务大局、保障民生的能力持续增强。其中,在防灾减灾、灾害事故处置方面,保险业更是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不过,相对于巨额的灾害损失而言,我国保险赔付所占比重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更好地撑起保险防护伞,要加快构建巨灾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巨灾保险的试点已取得了积极进展,巨灾保险产品供给逐步丰富,但覆盖面和惠及人群仍然有限,且保障内容主要限于地震,尚不包括洪水、台风等其他灾害原因。

        更好地撑起保险防护伞,要加大各类相关保险产品的覆盖率。从河南暴雨灾害保险报案情况看,车险报案数量居多,这也意味着相当数量的家庭和企业财产损失还无法通过保险机制分摊。提高家财险、企财险的覆盖率,不仅有助于分摊企业和个人的损失,还有利于发挥保险制度的正外部性、减少社会财富损失——保险公司为了减少赔付,在灾害到来之前,能够更积极地进行预告预警、协助财产转移等,更好发挥防灾减灾的功能。

        更好地撑起保险防护伞,要加强科技手段的运用。保险公司在风险事故预警、损失精算评估、风险救助补偿等环节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拥有专业技术团队,应该发挥自身优势,联合相关部门整合利用地震、洪水等主要风险数据,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3D建模等技术手段,更好地为防灾减灾救灾等提供数据支持。

        天灾无情人有情。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唯有加快提升服务质量、完善保险制度,才能让受灾群众、企业更好地感受到金融服务的温度,让自身更好地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

        (原载于人民网 作者:赵展慧 摘编:项锋、杨心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